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科举考试不仅是古代的高考,更是通往仕途和财富之路。面对这样的机遇,古人为了顺利考取功名,不惜采取各种手段,如私携蝇头书、贿赂官吏、与士兵勾结等。为此,官方设立了负责搜身的兵勇,但这种措施并未完全杜绝作弊行为。
于是,准考证应运而生。在清朝时期,每位考生必须在考试前领取“票据”和“座位便览”,否则不得进入考场。这张准考证详细记录了考生的身高、面色、胡须及胎痣等特征,以防作弊。而报考时,还有一项规定,即娼妓、艺人、奴婢以及杂役四类子弟需三代后才能报名前参与科举,这一规定显得过于苛刻。
除了这些措施,五人互相担保(五个结保)也是一种防止作弊的手段。如果有人在考试中作弊,那么这五个人都将受到牵连。但即便如此,也仍然存在许多笑话,比如准考证虽然能抑制一些小规模的作弊,但难以区分真假。更有效的是搜身制度。在金国时期,由于负责搜检的士兵多不识字,因此要避免他们与考生勾结,从而采用更加严格的搜查方式,如解发袒衣,并检查耳鼻。
随着时间推移,对于这个问题也有所改进,比如从最原始的彻底搜索到简单洗澡换装。此外明代还有一条严厉法规:“若系官吏,就发为民。”轻者罚款重者坐牢或充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禁止作弊现象。因此,可以看出古代对于高 考中的作弊和防止策略各有千秋,而只有通过严厉打击才能真正解决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