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玄武门之变后的岁月里,一位曾经参与李密和窦建德起义军的魏征,出现在秦王李世民的面前。据说他曾在太子建成麾下行事,并试图劝说建成杀害秦王。听闻此事,秦王迅速命人寻找魏征。
当魏征面对秦王时,那位年轻的君主脸上露出不悦,他质问:“你为何在我们兄弟之间播撒分裂之种?”大臣们一听这话都心生忧虑,但魏征却毫无畏惧地回应:“如果那时候太子能听从我的建议,这些灾难或许就不会发生。”
唐太宗登基后,将魏征提拔为谏议大夫,并任用了一批元吉和建成手下的旧部引起了不满。有人私下抱怨:“我们跟随皇上多年,而现在皇上封官拜爵,却让东宫和齐王府的人先得利,这是什么规矩?”房玄龄将这些言论告知了唐太宗,他微笑着解释道:“国家设置官员,是为了治理天下,不应以关系选才。如果新人有才能而老人无能,则不能排斥新而任用老。”
由于唐太宗不记往昔恩怨,重视人才选拔,并鼓励大臣直言其意,大臣们也变得更加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特别是魏征,对朝政总是有深刻见解,在内宫中与唐太宗讨论国事。他甚至指出历史上的明智君主多倾听各方面意见,而昏庸君主则只信任单方面的话语。
有一次,读完隋炀帝文集后,唐太宗询问为什么隋炀帝即使学问渊博、懂得尧舜之道,却仍然犯下荒唐之举?魏征回答说:一个英明的皇帝应当虚心接受臣子的意见,而不是自以为是,就像隋炀帝那样,说的是尧舜的话做的是桀纣事,最终导致覆灭。
感动于他的忠言,唐太宗意识到治国如同治病,要保持警觉,即使国家安定,也要谨慎对待。他常对大臣们说,“居安思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长久稳固。在这样的氛围中,尽管有时他会因争辩与魏征而愤怒,但最终还是选择聆听对方的声音,因为这正反映了他的开明统治风格。
然而,有一次,在朝堂上的激烈争辩后,当晚退入内宫时,他几乎无法抑制内心的愤怒,只好向妻子长孙皇后倾诉。但她却以一种平静的态度回应,让他意识到真正的大臣应该像魏征一样,不畅通直接。这一番交流让他的怒火消散,同时也增强了他对于直言敢谭者尊重和珍视的心情。
公元643年,当那个敢于直言敢谗者的魏征去世时,虽然悲痛万分,但也是个人的损失,如同失去了一个照顾自己行为准确性的镜子。而正是在这种开放且包容的大环境中,由于采纳人才和广泛接受不同声音,加上减税、发展生产等措施,使得初期的贞观时代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繁荣景象,被称作“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