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美军一度计划焚毁靖国神社,但最终因冷战对策考虑而放弃。靖国神社曾是美国人眼中的一颗刺痊愈后留下的疤痕。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了对珍珠港的偷袭,这一举动触发了太平洋战争。在战斗中,美国人亲身经历了日本士兵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他们好奇日军为何能在死亡面前毫无畏惧?于是开始研究日本的军国主义根源。1945年,美国陆军拍摄了一部名为《认识你的敌人日本》的电影。这部影片解释说:“天皇对于日本人来说是至高无上的,他独自掌握宗教大权。日本人相信战死后灵魂可以被供奉于靖国神社,对他们来说,最崇高的荣耀就是战死并被供奉在那里,因为连天皇都会低头参拜,所以他们宁愿选择牺牲而非投降。”实际上,靖国神社在战争前不过是一种工具,用来愚弄和控制民众、煽动效忠天皇并成为炮灰。
美军将领麦克阿瑟下令拍摄了一份机密档案,其中写道:“靖国神社等其他宗教机构并不符合我们所理解的宗教,它们崇拜的是国家主义分子,并培养出攻击性的人格,这样的机构违反信仰自由,并应关闭……”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而30日下午两点,一架载有麦克阿瑟将领“巴丹号”座机抵达东京郊外厚木机场,在鼓乐声中,他作为盟军最高司令官开始统治7500万人的生命。此时麦克阿瑟极度憎恨Japanese nationalism,他立即命令解除武装、逮捕罪犯随后发布了“战后的初期政策”,表明美方将实施宗教信仰自由,并禁止打着宗教旗号搞极端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组织及运动,将矛头直指静态。
紧接着美国政府也宣布废止国家神道全面压制军事迷狂与极端民族迷狂方针。然而驻日美軍軍官們認為這對於美國來說太過寬鬆,因此一些將領尤其是盟總對敵諜報部人員強烈建議麥卡錫將靜國神廟燒掉,以精神上徹底消除戰爭意識。而這個建議深刻影響了麥卡錫,他很快就讓100位美國士兵進入靜國神廟。
隨著時間推移,不同勢力對於如何處理靜國神廟持續提出各種方案,有些主張改造成國家紀念碑,有些則主張改為無宗教色彩的追悼設施。但最終,這個問題引發了一場激烈討論,並沒有達成共識。在此背景下,一群右翼團體開始秘密地策劃一個名為「遺族會」的組織,其目標是通過參與祭典活動來維護和增强戰爭亡靈之靈魂,並且從根本上挑戰所有試圖限制他們行使權力的力量。
隨著時間流逝,那些企圖摧毀或重塑 靜國 神廟 的努力逐漸減少,因為它變成了一個象徵性的問題,一個代表不同文化觀念與政治利益衝突的地方。一段時光後,那裡成為了一個歷史博物館,也許某一天,這間地方將再次變回傳統寺院,但那需要更多時間以及更深沉的心智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