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官位如同珍宝卖官之价天高地阔

追溯其源,可以说首开卖官先河的乃秦始皇嬴政。不过,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连天下都是皇帝的,卖个“官儿”算啥?秦汉时期,买官卖官名气最大的当属曹操的父亲曹嵩。当时已继袭了老爸曹腾“费亭侯”封号的曹嵩,为了“侯升公”,居然用两吨半黄金买了个太尉当!东晋以后,官员多头戴乌纱帽,演变到明代,“乌纱帽”一词便成了官方代称。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从秦始皇首次变法开始,就有了将爵位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买卖的情况。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在嬴政称皇帝的第四年(公元前218年)十月,当时蝗虫成灾,于是政府卖爵赈灾。卖价是:“百姓纳粟千石,一拜爵一级”。即每缴纳1千石粟,可以授予爵位1级。这不仅意味着购买一个低级别职位只需要200斤小米,而最高级别职位则可能需要数万斤小米。

然而,这种行情如何?这里来换算一下。粟不能直接食用,只有经过舂簸去皮后才是可供食用的小米,小米与粟之间的比例约为:1比0.6。1000石粟便是600石小米,也就是21吨。如果以每斤3元人民币来算,是10.93万元至12.33万元人民币。

如果穿越回秦朝,将要花费超过10万元人民币才能买得起一个村干部这样的低级别职位,这在当时绝对是“天价”。而对于最高级别的第20级“彻侯”,则要花20000石 粟,即12000石小米,即2185920元至2466000元的人民币。这意味着,要想收回成本,还需等待若干年的时间。而且,这些数字只是理论上的计算,因为实际上这类高贵的地位并不容易通过购买获得,而且即使获得也并非能拿到工资所能衡量。

到了汉武帝刘彻时代,与秦代相比,更为成熟化的是这种市场。在刘彻死后30多年,其曾孙刘询(汉宣帝)当皇帝时西域张掖(今甘肃张掖)的粮价更是达到百余钱一石,那时候17万钱就能买到1700石上下的粟。而按照东汉初经学家桓谭《新论》中的记述,当那时候财政收入40多亿钱,其中20亿用于发给吏人的俸禄,那么18万5千2百五十七块铜钱也就足够做成这样的一笔交易了。

最后,在东晋以后,由于实质性的权力转移和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使得这些现象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仍旧成为人们口耳相传、戏剧化叙述的一部分,对我们今天理解古人生活方式和政治经济关系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