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故事中的童子服双紒四衫勒帛采履犹如穿越时空的奇迹每一件都蕴含着古老文明的智慧与魅力

在中国历史故事中,朱子被誉为儒学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在古代,冠礼是男子重要仪式之一,服饰礼器都有严格要求。宋代士庶冠礼概况中,司马光简化了《仪礼·士冠礼》,制定了冠礼仪式,并将其载于《书仪》。他规定男子年十二至二十岁,只要父母无期以上丧,可以行冠礼。此外,他根据当时习俗,将三加之冠进行变通。

朱子的《家礼》继承了司马光的主要仪节,但将冠年规定为十五至二十岁,并提出了关于学识方面的要求。他认为,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喜欢古籍、有良好的品德,那么应该等到他能通晓《孝经》、《论语》,并基本了解禮义之道之后再给予他头戴花环,这样才算完美。

在《朱子家礼·冠 礼》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童子服装的细节,其中包括双紒四衫、勒帛和采履。双紒指的是两条发髻,也称作总角,是儿童最常见的发型,一般绘画上会描绘左右两个发髻,有些则认为是将发髻做成两个环,用朱红色锦绦扎系,这叫“紒”。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叫做“鹁角”的发型,即留前发及两侧发,其余剃去,前发下垂至额,而两侧头发编成辫下垂。

宋代还有童子的剃头风格,如留钱大偏左或顶前的“偏顶”;也有留在顶前的束以彩缯名“鹁角”。穿着四衩衫显然是为了便于活动,与不裘裳、不帛襦袴同样如此。童子衣通常称为采衣,该用缁布作为衣料,而饰以锦缘,锦一般用朱红。一说童子衣不加腰带,但在两襟有带子系束。但到了明代,则使用带子的方式。

采履虽然明朝也用白鞋,但是早期可能与今天所知不同。在初加阶段,就是缁布帽,加上深衣、大带和纳履。而宋代人们喜欢以幅巾替换缁布帽。在再加阶段就是穿皂衫革带系鞋,上面提到了纱帽或绉纱帽,《宋史·舆服志》记载:士大夫们曾经喜欢戴乌纱帽,同时穿皂罗衫,用革皮腰带和黑鞋配套。这类衣服直裰一类,在明朝则改成了襕衫。

襕衫源自唐代,以当时流行的裁剪方式制作,由于古时候布料较窄,因此每件衣服前后正中都有补线,从而得名襕。这种衣服多圆领,在宋史里描述为使用白细布,有腰间蓬松积累部分。而到了明朝则更换成了对襟或者直领设计,没有具体图像佐证待考。最后一种形式是幞头,每次升级都会更换不同的服饰和配件,最终达到公服状态时会佩戴幞头,与革皮腰帶搭配靴靴,以及拿起笏板(象征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