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中国历史剧中,儒学作为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影响力远远超越了时代的限制。朱子是儒学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那个年代,男子的冠礼不仅是一种重要仪式,更是一种社会地位和文化认同的一部分。
北宋时期,司马光将《仪礼·士冠礼》简化并制定了详细的冠礼仪式。这一制度规定,在父母没有重大丧葬的情况下,男子从十二岁到二十岁都可以进行冠礼。他还根据当时的人口习俗,对三加之冠进行了一些变通,如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头。
朱子家礼继承了司马光《书仪》的主要仪节,但提高了男子参加冠礼年龄至十五至二十岁,并强调了教育方面的要求:“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经》、《论语》,粗知礼义之方,然后冠之,这样做更有美德。” 《朱子家禮·冠禮》中提到了童子的服饰和器物:双紒四衫、勒帛、采履。双紒指的是两侧发髻,可以绘画为左右两个发髻,也可以做成两个环状,用朱红色锦绦扎系称作“紒”。儿童还有鹁角发式,即留前发及两侧发,其余剃去,只留钱大偏于左侧,或叫“偏顶”,也有的留在顶前束以彩缯名为“鹁角”。
童子的衣着通常是便于活动,不裘裳不帛襦袴,而是穿着四衩衫,这与他们不戴帽子也不带腰带相似。童子的衣物叫采衣,是用缁布制成,上面装饰有锦缘,一说是不带腰带,但在两襟上有带子系束。但到了明代,则开始使用白鞋来替换原来的采履。
初级阶段包括缁布冠、深衣、大带和纳履。而宋代人们喜欢用幅巾代替缁布 crown. 接下来的第二个阶段增加了一层帽子,与皂衫革带以及系鞋配套。这些服饰包括纱帽或绉纱帽,以及皂罗直裰类别的大袖衫。此外,他们还会穿着圆领上的对襟或直领背心,并配备黑色的靴。
最终,在第三个阶段,他们将头部覆盖上幞头,这是一种折叠形状较为棱角分明且展脚长度各自约一尺二寸的小巾,有漆或纱材质可供选择。在公务场合,他们会穿着长袖宽大的公服,而私人场合则可能只需简单衣服。此外,由主人的身份决定是否需要佩戴特殊装扮,比如正宾等角色也有自己的盛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