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服双纽四衫勒帛采履中国历史网探索古代社会衣着风尚

提到儒学,就不可能会忘记朱子,他是儒学理学的集大成者,后代研究儒学知识少不得要研究朱家的资料。在古代冠礼是男子的重要仪式,服饰礼器都是有要求的。宋代士庶冠礼概况北宋,司马光将《仪礼·士冠礼》加以简化,制定了冠礼的仪式。仪式载于其《书仪》之中,规定,男子年十二至二十岁,只要父母没有期以上之丧,就可以行冠礼。他还根据当时的生活习俗,将三加之冠作了变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头。

《朱子家礼》沿用了司马光《书仪》的主要儀節,但將冠年規定為男子年十五至二十,並從學識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經》、《論語》,粗知禮義之方,然后冠之,是其美矣”。

童子的服飾也有一定的規範:雙紐,即雙髻,也叫總角,這是最普遍的小童發式,一般繪畫左右兩個發髻,但也有認為是將發髻做成兩個環,用紅色锦绦扎系,這叫“紒”。兒童發型還有“鹁角”:留前發及兩側發,其余剃去,上下垂落。

在宋代,有些小男孩會剃掉頭髮,只留錢形狀的大頭皮區域在左側稱為偏頂;或者留在頂部前面,用彩缯束起稱為鹁角。穿著四衩衫顯然這樣設計便於活動,与童子不裘裳、不帛襦袴是一致的。童子的衣物一般叫采衣,该用深色的布料为衣,而装饰上边缘使用红色的丝线。一说,不需要腰带,但两侧襟口会有带子来系紧。但到了明代,这种带子的样式发生了变化。

采履(鞋)虽然明朝有白鞋出现,但是早期则可能不同。这一系列服饰和头发造型,都体现出了一种社会对儿童身份和年龄标识的一种严格管理和规范。

继续我们的探索,我们发现每个阶段都有一套规则来指导人们如何进行初次、再次、三次等级别上的着装与发型变化:

初级状态下的衣服通常由深色的布料制成,大带配纳履。

次级状态下的衣服则较为正式,可以使用皂衫、大革带以及系鞋。

最高级别的是公服,一般包括公官或军人的标准着装,它们包含着更正式的地位象征,如幞头、革带、高靴以及笏板等附件。

这样的制度对于社会各阶层的人来说具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它反映了一种关于身份地位认同和社交秩序维护的手段。而这些信息正是在中国历史网上被广泛讨论和分享的一个重要主题之一,为我们了解过去社会文化提供了宝贵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