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与古代冠礼:朝代纷呈(衣衫如紒,勒帛似编,采履犹行)
在探讨儒学的光辉历程时,不可避免地提及其集大成者朱熹。他的理学思想深远影响了后世,对研究儒学知识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在古代男性的重要仪式中,冠礼不仅体现了男子成人的标志,也是对服饰礼器要求严格的地方。宋代士庶冠礼概况,如司马光所简化《仪礼·士冠礼》,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仪式流程,这些规定和实践都被载入其《书仪》之中。
北宋时期,一旦父母没有重大丧事,即可以举行男子从十二岁到二十岁之间的冠礼。司马光根据当时生活习俗,将三加之冠作出了变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头。这一制度后来被《朱子家礼》继承,并将冠年上限调整为十五至二十岁,同时强调了以学识作为考量标准:“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经》、《论语》,粗知礼义之方,然后冠之,斯其美矣”。
《朱子家禮·冠禮》详细描述了不同年龄段童子的服饰和装备:
童子服:双紒四衫、勒帛、采履。
双紒即双丫髻,是最普遍的儿童发式,其中包括左右两个发髻或者做成两个环形,用朱红色锦绦扎系称为“紒”。除了双紒,还有鹁角发型,即留前发及两侧发,其余剃去,上下垂于额;两侧头发编成辫,上垂于身。
初加:缁布冠、深衣、大带、纳履。
宋代人喜欢用幅巾替换缁布皇冕。
再加:帽子、皂衫、革带、高鞋。
帽子的材料多为纱或绉纱,《宋史·舆服志》记载士大夫喜爱乌纱帽,以皂罗制衬裳配搭革带高鞋。
三加:幞头公服、高靴/靴笏。
幞头又名折上巾,有漆和纱两种,最早出现于汉末三国时期,由于棱角分明,因此展脚各长一尺二寸。公服袖长回肘宽三尺(约合今一米二),且有摆法连接在后片上,并辅以系绳固定。此外,在宋代公服下摆处也有襕装饰。而主人穿的是深衣,而正宾和赞者则按着自己的盛装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