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儒学,我们自然会想到朱子,他是儒学理学的集大成者,后世研究儒学知识,少不得要考察朱家的思想。在古代冠礼是男子的重要仪式,服饰礼器都有其严格要求。宋代士庶冠礼概况北宋时期,司马光将《仪礼·士冠礼》进行了简化,并制定了冠礼的详细规定。这一仪式被载入他的《书仪》中,其中规定男子在十二至二十岁之间,只要父母没有重大的丧事,就可以接受冠礼。他还根据当时社会习俗,对三加之冠作出了调整:初加巾纱,再加帽子,最后加上幞头。
朱子的《朱子家礼》继承了司马光的主要仪节,但对冠年做出了新的规定,即男子在十五至二十岁之间,并从学习方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如果家庭环境敦厚、喜爱古籍之君子,其子长到十五岁以上,如果能够通晓《孝经》、《论语》,并了解基本的禮义规范,那么他才可接受冠禮,这样的安排最为合适”。
在《朱子家礼·冠禮》的描述中,我们看到童子的服饰和装扮如下:双紒,即总角发式,是最常见的一种儿童发型,一般绘画中的左右两个发髻,也有人认为这是将发髻做成两个环状,用红色丝线扎系,这叫“紒”。除了双紐,还有鹁角这种留前发及两侧发,而其他部分剃去;前发下垂至额部,上方编成辫条下垂。此外,在宋代,还有一种童子的剃发出钱大偏左,或称“偏顶”,以及留在顶前的束以彩缯名为“鹁角”。穿着四衩衫显得便于活动,与不穿裘裳、帛襦袴相似。童子的衣物通常称为采衣,用深蓝色的布料制成,上面镶嵌着红色锦边。一说无腰带,但两襟间有带子用来束紧。
接着我们看到了不同的阶段:
初级阶段:身着缁布制作的小帽、深衣、大带和纳履。
中级阶段:戴上纱帽或绉纱帽,身着皂衫、革带和系鞋。
高级阶段:戴上幞头(折上巾),身着公服配革带和纳靴,以及执笏。在正式场合里,可以选择襕衫替换公服。如果父亲无官职,则只需纳靴即可。
这些制度对于每个阶层的人来说都是必须遵守的,从而体现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而主人应当穿深衣,而正宾与赞者则各自按照自己的身份来选择盛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