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儒学,就不可能会忘记朱子,他是儒学理学的集大成者,后代研究儒学知识少不得要研究朱家的资料。在古代冠礼是男子的重要仪式,服饰礼器都是有要求的。宋代士庶冠礼概况北宋,司马光将《仪礼·士冠礼》加以简化,制定了冠礼的仪式。仪式载于其《书仪》之中,规定,男子年十二至二十岁,只要父母没有期以上之丧,就可以行冠礼。他还根据当时的生活习俗,将三加之冠作了变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头。
《朱子家礼》沿用了司马光《书仪》的主要儀節,但將冠年規定為男子年十五至二十,並從學識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經》、《論語》,粗知禮義之方,然后冠之,是其美矣”。
《朱子家禮·冠禮》 crown服和禮器(1)童子服:雙紐四衣衫、勒帛、采履。雙紀,即双丫髻,也叫总角,这是最普遍的儿童发式,一般绘作左右两个发髻,但也有认为是将发髻做成两个环,上面用红色锦绦扎系,这叫“紐”。儿童发式还有“鹁角”:留前发及两侧发,其余剃去,对面下垂至额,还有两侧头发编成辫下垂。
宋代还有童子的剃发只留钱大偏于左侧称为“偏顶”,或者留在顶前束以彩缯名为“鹁角”。穿四衩衫显然这是便于活动,与童子的不裘裳、不帛襦袴相同。童子的衣一般叫采衣,该用深色的布作为衣料,而饰以锦缘,用着红色的锦带装饰。一说童子的衣不需要腰带,但是两襟上有带子系束,但明朝则开始使用腰带。
采履但明朝则使用白鞋。(2)初加:缁布纽帽而服深衣、大带、纳靴。 宋代喜欢用幅巾替换缁布纽帽。(3)再加:帽而服皂衫、小革帶、小鞋或靴。 帽为纱帽,或绉纱帽。在宋史舆服志中说过,那些士大夫曾经喜欢戴乌纱帽穿皂罗衣服配搭革皮腰带和鞋。这类皂衫就像是直裰一类。但到了明朝他们改成了襕衫。这种襕衫起源自唐朝,以当时常见的一种裁剪方式制作,由于古人的布料较窄,所以每件衣服都有一条从正中的缝线横贯穿过,从下摆处添加了一块布作为边缘或在膝部添加一块作为装饰,看起来好像被一条布拦住,因此被称为襕。此外,这样的衣服多数采用圆领设计。
在宋史上说,要用的白细布,而且腰间会有一个小包装。而到了明朝,他们则更倾向于使用对襟或背心这类开口型长袖连衣来进行装扮。不过关于那时候所说的对襟或背心并没有具体图画来佐证,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那时候所说的鞋也许与深色衣服配套的是黑色的皮革鞋。
(4)三加幞頭,为公服、革帶、高靜靴,并执笏。如果父亲无官职,则可穿着简单一些的褚 衣配备同样颜色的靴底座上拿着简易笔筒即笏。在这个时代里,有一种特殊款式叫做折上巾,有漆质和丝质材料皆可选取,它们看起来棱角分明且展脚长度各达到约二尺二寸高。这也是公务员们日常工作中的标准出行装扮,其中包括公务员们通常身着贮满丝线或丝织物制品的大袖宽松外套,而袖口回肘部分宽度接近今人的一米二长。而到了明朝,他们增加了更多摆片,并在后部左右固定点挂有辅助系绳,让整体更加稳固。此外,在这段时间里,无论是在北宋还是南宋时代,每位公务人员都必须携带一种精致的小笔筒即笏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地位。当主人举行宴请时,他将身着深色正式晚宴装扮;对于正宾以及赞誉者的规格不同,不同的人也应该按照不同的规格来打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