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97年,俄罗斯大使团的到来,让荷兰造船业中心萨尔丹的小屋里充满了异国情调。其中,有一个年轻的高个子的木匠,他自称米哈依洛夫,声称自己是水手,随军官员身份待在造船厂。这个木匠不仅身体强壮,还对造船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与工人们一起工作,用图章记录自己的学习笔记,那图章上刻着“一个寻师问道的学生”。他的行为让人费解,但实际上,他正是沙皇彼得一世。
彼得一世出生于1672年5月,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童年的孩子。在10岁时,他和同父异母的兄弟伊凡被立为共治沙皇,但后来宫廷大权落入了彼得能干姐姐索菲亚的手中。彼得和母亲流亡至莫斯科近郊,过上了流放生活。
然而,这个天生的改革家并未放弃追求西欧文化和技术的梦想。他深受外国人的影响,同时也热爱军事游戏,与伙伴们建立了两个童子军团。这两个童子军团逐渐成长为训练有素的武装力量,最终帮助彼得夺回政权。
当时俄国正处于商品经济发展、全俄统一市场形成之际,但仍然落后于西欧许多国家。此外,由于内陆国家缺乏海港,所以需要建立强大的海军建设海外市场。一切都要求改变旧貌换新颜。而年轻的彼得一世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决定效仿西方实行改革,因此他多次访问荷兰等地,以引进先进技术和制造方法。
1698年返回国内后,彼得推动了一系列现代化改革。他鼓励工业和商业发展,使城镇规模扩大、资产阶级影响增强,并创建了一支可观海军建队伍,并按西方模式改编陆军配备现代火器实行西式训练法。此外,他还提倡民政改革,如提升公务员选拔标准,不再基于世袭地位,而是根据工作表现。
在社会问题上,彼德主张实现文化上的西化政策,如禁止蓄胡须、穿戴西服、吸烟喝咖啡等,这些虽遭反对但带来了长远影响,使贵族统治下的国家逐步接受了许多西方风俗习惯。
此外,在宗教领域内,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对正教会进行部分改组,并成功控制其程度;同时创办非宗教学校促进科学发展,还引入儒略历及现代化俄文字母,以及创办第一份报纸等措施,为未来奠定基础。在国际关系方面,则通过南部与土耳其交战北部与瑞典交战,最终获得波罗之路,从而成为欧洲强国之一,被尊称为“祖国之父”。
最后,在1713年建立圣彼得堡作为新的首都,此举标志着东向联结更广阔世界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