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人物故事中,145的魏征以直言敢谏著称,他曾参与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但随后归顺唐朝。在秦王李世民面前,魏征坦然承认过去的所作所为,并表明如果当时能听从他的劝告,那些悲剧可能不会发生。秦王被他的勇气和诚信打动,没有责怪他,而是宽容地对待了魏征。
太宗即位后,将魏征提拔为谏议大夫,并选拔了一批东宫旧臣入朝,这引起了原秦王府官员的不满,他们私下抱怨新人得宠。房玄龄将这些抱怨的话告诉太宗,太宗笑着解释说:“选择官员应该基于才能,不应考虑出身。如果新来者有能力而老手无能,我们不能排斥新的,更不能任用老旧。”大家被这理性的话语感动,无话可说。
唐太宗鼓励大臣们直接表达意见,在他的支持下,大臣们更加敢于直言。尤其是魏征,他对朝廷事务总是持有周全之见,对任何问题都不畏惧地向太宗提出建议。太宗极度重视他的意见,经常召他进宫讨论国事。
有一次,太宗问魏征:“历代君主为什么有的明智,有的昏庸?”魏征回答:“多听各方面意见,便明智;只听一方声音,便昏庸。”他举例分析尧、舜与桀、纣,以及隋炀帝等人的治国情况,说“若能采纳臣下的言语,则上情可达;亲信欲隐瞒亦难。”
唐太宗赞赏他的观点,又谈及隋炀帝如何学习尧舜却行桀纣之事,最终自取灭亡。他深感过去教训如同老师,对未来更要警觉。此后,他更加注重稳定国家,使其长久繁荣。正因如此,“贞观之治”这一时期,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辉煌篇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