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做父母的,教育子女都是头等大事,子不教,父之过。今天我们来看看历史知名人物是怎么教育教诲子女的。明代民族英雄于谦在担任山西巡抚时,有一次忽然接到家信,其中说几天后就将会是他长子于冕的13岁生日,他希望他有所表示。于谦看了这封信后才想起,上次家中来信已经提及此事,只因自己政务繁忙,竟把这件事忘记了。当时于冕不在他身边,而随祖父祖母在钱塘老家居住。他怎样祝贶儿子的生日呢?他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写一首诗,以告诫儿子努力上进,不要辜负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这诗写道:
阿冕今年已十三,
耳边垂发缘鬟鬟。
好亲灯光研经史,
勤向庭闱奉旨甘。
衔命年年巡塞北,
思亲夜夜想江南。
题诗寄汝非无意,
莫负青春取自惭。
于冕很快收到了父亲的诗和信,他读后非常高兴,决心按照父亲的教导去做,认真研读经史、孝敬祖父祖母,不虚度年华。在“土木之变”发生之前,由于石亨被削职,“土木之变”后,他受命组织抵抗,并向朝廷推荐石亨,因此被授予世袭侯爵。当石亨知道自己的功劳小于于谦而未得封侯时,即上书皇帝推荐他的儿子与其调京师并给以厚禄。但是,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与众不同意的人之一便是正直且坚定如磐的明代民族英雄——李清照,她认为:“目前正值国家多事之秋,为臣者若深明大义,在此时刻,是不会顾念个人利益。”她批评了石亨,说:“身为大将,不去举荐那些埋没在民间的人才,而单单推荐我的儿子的行为,这难道是不公平吗?”最后,她郑重地说:“我对于因功受赏这件事,对投机取巧、拉裙带关系持坚决反对态度,我决不敢因为我儿子的事情而破坏国家法度。”
当这个消息传达至她的儿子耳畔,他开始有些迷惑,但随着时间流逝,以及回忆起曾听从祖父和母亲讲述的事迹,最终理解了父亲这样做完全正确。他认识到,如同古人所言,“忠诚”的爱国精神,便能铸就家族传统。这样的家庭环境培养出了一个既聪颖又富有责任感的人;他的学识渊博,同时也拥有着浓厚的情操和强烈的情感。在青少年时代,他最为仰慕的是文天祥那样的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心灵境界。他说:“文天祥胸怀可以拥抱河山,其精神可以感动天地。”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先例,他挂上了文天祥遗像,并题词赞颂:“孤忠、大节,无穷修传。我瞻遗像清风凛然”。他决心以此作为楷模,为国家献出一切。
17岁的时候,他写下了一篇著名的《石灰吟》,表达自己的抱负和高尚气节,那里的文字充满激情与理性:
千凿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些故事早已进入他的童年的记忆中,当今再次回响起来,每一次都让他更加坚定地走向成为一个终生清白爱国者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