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济和尚(1130年—1209年),俗称“济公”,原名李修元,南宋高僧,天台县永宁村人。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颠,初在杭州灵隐寺出家,后住净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以《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收录。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好打不平、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民间留下了独特的形象。
关于道济其人,有关资料记载并不多,但根据一些史料,可以了解到他是一位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神僧”。据《武林梵志》记载: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瞎堂远禅师敕住灵隐寺,“于淳熙三年(1176年)迁化”。如果如《济颠僧传》所言,道济生于1192年,则瞎堂远迁化时道济尚未出生,无从“就灵隐瞎堂远落发”。
《净慈寺志》也称:“濟字湖隐,或云天台李茂春子。”母王氏梦吞日光而生,“岁月往来”不知其详细年龄,只知他在嘉定二年的某一日去世。但是,这些资料都没有给我们提供足够的信息来确定他的确切生卒日期。
尽管历史上对道济的许多事迹充满争议,但他作为一个人物,其思想和行为却影响深远。在他的作品中,如《镌峰语录》,可以看出他对于禅宗哲学有一定的理解,并将其融入到了自己的生活实践之中。而他的诗歌则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物欲与情感纠葛的心态,他曾说:“心即是佛,我亦即是佛。”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即使历史上关于道济的一些具体事件存在争议,他作为一个代表着一种精神境界的人物,却依然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