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太湖洞庭山上,出产了一种名茶“碧螺春”,以其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吓煞香闻名于世。据清王彦奎《柳南随笔》载,洞庭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在康熙年间被发现后,一时之间,“采者争呼吓煞人香”。自此,土人采茶皆置怀间,而朱元正家所制独精,价值尤昂。车驾幸太湖后,更改名曰碧螺春。
民间有两个动人的传说来解释这款名贵茶叶的由来。
第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美丽勤劳善良的姑娘叫做碧螺,她喜欢唱歌,这歌声如甘泉直泻,使得大夥非常欢乐。这歌声打动了隔水相望的东洞庭山上的阿祥,他是武艺高强,以打渔为生的壮实男子,因着爱慕和感激之情,不惜与凶恶残暴的恶龙搏斗,最终用渔叉刺穿恶龙咽喉,但双方都身负重伤。在姑娘日夜照料下,阿祥最终痊愈,并且两人终于能表达彼此的心意。为了纪念这段爱情故事和阿祥对人民生命安全无私牺牲的情谊,这种特别好的一棵小茶树被培育并命名为”碧螺春”。
第二个故事则讲述了一个胆大勇敢、个性倔强的姑娘,她误以为莫厘峰上的奇异香气是妖精作祟,但她探寻真相,最终在石续里发现几棵绿油油的小茶树。她采摘了一些芽叶带回家,用它泡起一杯酒,让她感到疲劳消除,便决心把这种宝贝茶树移回家来栽种。几年之后,这些小 茶树长成枝茂叶密,将原有的莫厘峰散发出来的一股清香转化成了更浓郁可口的味道,从而形成现在我们熟知的大放异彩的”一嫩三鲜”的特点——芽叶嫩色鲜,味醇回甘。这就是今天我们享用的那款著称于世的”碧萝春“或俗称” 碧 螺 春 “。
至於为什么从”吓煞人香“变成了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名字,是因为皇帝品尝过此茶,对其赞不绝口,因此赐名为” 碧萝春 “。由于其形似卷曲如同卷筒状,又因其细腻多毛又显得格外生动,所以人们又将其易名为’ 碧 螺 春 ‘。
通过这样的编织,我们可以看到,每一片烤好的青翠色的新芽都是历史深远的情感结晶,它们承载着过去的人们努力和智慧,如同古老传说的诗篇一样,让现代人能够感受到那份久远而温暖的情怀。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关于如何制作这一佳茗,以及各种秘密配方等等,都让这个名字背后的传奇更加丰富多彩。而每一次品尝到这款特殊名称下的高级黑普洱,就仿佛能听到那段往事在耳边轻轻诉说着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