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万历十八年(1590年),施永图的《心略》中记载了中国使用香草作为定时引信的原始水雷——水底龙王炮。据史料显示,在万历年间的抗日援朝时期,明朝海军曾运用这种“水底雷”成功击沉了一艘日本战舰,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用水雷取得实际战果,早于日俄战争中的水雷战约3个世纪。
其构造巧妙,用牛尿泡做成密封的雷壳,以保持浮力,内置黑火药和香草点燃作引爆装置。牛尿泡连接着俘虏制成的木板与雁翅下方,用羊肠通气以保证香草能正常燃烧,同时防止水流入侵。牛尿泡被装填食石块,并设计有一个向力的装置,以保持漂浮时的平稳。
在操作过程中,“量敌船泊处,浅深测好,将重石坠之”,夜晚顺流放下后,当黑暗中距离目标足够远,香草燃烧至一定时间,“炮从水底击起”,使得敌船破裂而沉没,可坐式地捕捉到敌人。这款武器利用了潮汐推动,当接近目标后,“香到火发,炮从水底市起”,出其不意地从下方轰击敌舰。
到了明朝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王鸣鹤所著《火攻答》一书中记载了将走线方法应用于水雷,即在上面安装绳索,当绳索被拉动时引发爆炸。此种“海底呜雷”被称为触线式漂雷,与今日的人操鱼雷相似。
再往后,在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将两者改进为触线式漂雷——诲炮。在茅元仪编写的《武备志》中描述了一种类似现代鱼类潜艇设备的情景:“联环舟”长约四丈,其外观如同一艘船,但分开则成为两部分,其中前半截只占总长度三分之一,而后半截占二分之二;这两部分通过铁环连接。在战斗期间,“遇碱乘风或自上游,以首钉撞于敌舟之上前环自解,然后载兵士回去”。
此类型“联环舟”的作用是在撞击完对手船体之后释放自己,从而返回本队。当其中部铁钩与铁链连接并固定于前端、后端各一侧,则当撞击成功后可以轻松脱离并返回本队。而清末袁祖礼编著《战守罗盘炮指南仪五雷各法图说》的书籍详细介绍了独立单独使用的一般型、“阴阳双连”、“梅花五连”的多个不同形态以及悬挂和飞行形式等五种不同的攻击方式。“独立单用最猛烈,可以摧毁最坚固的大型钢甲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