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研究院探索匈奴领略大漠初统的智慧

当战国七雄的争霸战争即将落下帷幕的时候,匈奴人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书上。没有人能弄清他们的祖先是谁,也没有人确切地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他们就这样悄然出现了。后人曾经作了种种考证,希望弄清楚他们的身世之谜,可惜都是白费功夫。而最清晰的线索,反倒来自一个古老的传说。

故事要从夏朝的末代王桀讲起。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宠幸一个叫喜的女子,把国家弄得一团糟,于是有许多野心勃勃的人起来,伟大的商汤就是其中的一位。夏桀后来就死在商汤的手上。他的儿子和老婆们,为避开商汤的大军,一起背井离乡,他们逃到北方的大漠,与牛羊为伴,在那里繁衍生息,被战胜者称为“匈奴”。

无独有偶,相似的故事还发生在罗马人的身上。在罗马人的祖先特洛伊人与西边希腊人的长达十年的战争中,不幸陷入希腊人的诡计,而导致战败,最终特洛伊城陷落,其国王普利阿莫斯悲剧般死亡。在这场悲剧之后,他们为了躲避希腊人的追杀跟随伊尼阿斯漂洋过海逃到了亚平宁半岛定居,这些特洛伊国王子的子孙被称为罗马人。

匈奴人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的时候,就与蒙古高原紧密相连。当时的人们将这个高原分为南北两部分,也就是俗称的大戈壁和瀚海。大戈壁中,有个著名的是额济纳河流入的一个盆地,是放牧的地方,它南边是阴山山脉,那里草木繁茂,是打猎和休憩的地方,是匈奴族群生存繁衍的地带。

他们是蒙古草原上第一支游牧民族,每年冬天临近的时候,他们就会离开牧场骑着高头骏马、赶着牛羊四处游荡直到发现水草。不仅如此,还养驴、骆驼等其他动物聚集成部落,每个部落都分有领地供放牧和打猎。

四处流浪生活造就了尚武之风,从孩提时开始,就骑在羊背上拿小弓射杀天空的小鸟或地上的田鼠;再长大些,就能射狐狸兔子;成年后,就是单于所用的骑兵远距离攻击敌用弓箭;短兵相接则用刀钅延(一种铁柄小矛)打猎工具就是战斗武器,无需城池保护,所以也不固守一处仗打顺利便勇敢向前;仗不妙便迅速撤回,从不以退为耻。

尚武之风同时也是尚力,对年轻力壮更推崇,对老弱病残则歧视,使年轻人们吃肥美肉,而老年人才剩下残羹冷炙可吃。此外,还有一种浪漫风俗:每天清晨朝太阳崇拜夜晚向月亮祈祷,当月满如盘才能出兵征讨;当月弯似钩必须收兵而归。此外还有祭拜偶像及祖先,但死后并无正规葬礼只以金银衣裳陪葬,有时多达千余人。但对于单于去世后的葬礼,并无坟墓植树标志,更无守孝礼节,只以亲近奴仆妾陪葬,或多至千余,以金银衣裳殉葬,即使如此也未必留下任何遗迹,只不过是在遥远时代的一段记忆里闪耀着光芒。

关于匈奴人的长相,如果阿提拉时代罗马人民没有故意诋毁的话,他们应该是这样的模样:中等个头,比欧洲人略矮但比欧洲更粗壮;腿较短坐势却很高;宽胸膛,大膀子、四肢健硕、脖子粗壮圆颅、小眼睛扁鼻梁胡须稀疏脸部较平。这一切迹象表明,他们应该属于黄色系,但已经混血过无数次。不过,这样的描述只能代表那些经过亚洲以及混血过无数次后的匈奴人们纯种或原始形态又是什么样子?不知道?

冒顿单于及其帝国崛起

冒顿最初作为父亲头曼的心爱之子被送往月氏,以保持友好关系并学习对手的情况。他接受了一套训练制度,其中包括使用鸣镝(响箭),这可能来源于月氏。但由于一次误会,他差点被误认为敌军而遭杀害,这让他产生了对父亲深深的情感复杂性。这份复杂情感促使他开始培养自己的力量——那是一万名骑士强大的核心力量,而这些骑士完全听命于冒顿本身,这让他成为了一股独立力量,并最终导致他父icide事件发生。而这一系列事件,最终还是由这一万名精锐骑士决定了整个民族命运的事实,让冒敦成为真正掌握权力的领导者,并推动整个人民走向新的辉煌阶段。

此刻,我们可以看到冒顿其实采取的是一种非常严苛且有效的手段来塑造他的军队。他利用极端措施如致命游戏,将其用于训练,他甚至把目标设定给自己最爱的事情物品,然后逐渐扩展到其它重要事物,如妻女乃至父亲最后座驾,以此来强化忠诚度和服从性。当这个过程完成之后,这批精锐士兵成了冒顿私有的军队,不再受任何其他指挥官控制,因为它们完全臣服於一位新兴领导者的权威,因此他的个人野心得到了实现,同时也结束了他的家族政治斗争中的不安状态,让整个社会更加稳定与统一,同时也奠定未来几百年的基础条件,为未来的发展铺路。如果我们把这看做是一个转折点,那么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转变期,从那个意义来说,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一个成功性的失败,因为它促进了更大的成功。”

随着时间过去,此前的失策似乎变得微不足道,因为未来所取得成就才是关键。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尽管失去了某些土地,但是那些失去土地并不意味着所有资源都消耗完毕,而恰恰因为这些失败,我们能够看到更多关于如何管理资源的问题,以及如何建立新的政策框架,以及通过不断试错找到最佳解决方案而不是简单依赖旧有的方法进行决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在很多方面看待问题是否会得到改善,都需要透过不同的眼镜观察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以及我们的应对策略总结出来具有启发性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