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之变:唐玄宗逼死杨贵妃的历史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驿站特别知名,那就是马嵬驿,它出名不是因为驿站本身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是因为它和一场着名的悲剧联系在了一起。756年,唐玄宗在逃难的过程中在这里杀死了杨贵妃,史称马嵬之变。那么,马嵬之变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狼狈出逃
天宝十五载六月九日,潼关失守了。这消息唐玄宗是怎么知道的呀?他是根据平安火知道的。平安火又是什么东西呢?平安火其实就是烽火,在古代是传递军事情报用的。自从安史之乱以后,从潼关到长安就设立了烽火台,每天晚上,潼关点一把火,长安这边就知道,今天平安无事了。但是在六月九日这天傍晚,潼关已经失守了,没有人点平安火了。唐玄宗翘首东望,再也看不到那熟悉的烟雾,这下子,他可真着急了。
二、宰相推卸责任
当时宰相杨国忠对群臣痛哭流涕说:“这十年来,不断有人报告安禄山要谋反,可是我陛下就是不信,这结果落到今天这个地步,这可不是宰相的过错。”而实际上,是杨国忠先逼迫安禄山,再陷害哥舒翰出兵的事,全都一笔勾消。
三、逃跑还是守城
面对这一切危机局势,大部分官员唯唯诺诺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有监察御史高适慨然提出全体动员誓死守城。他以书生的身份,对于大敌当前表示坚决支持,并提议招募城中敢死之士及朝官各率家僮子弟出军防遏。
四、皇帝决定逃跑
尽管高适等人的建议很有理,但由于战局严重,而且皇帝个人安全问题突出了,最终决定采取行动。在夜幕降临前,一声令下,将宫廷钥匙交给宦官边令诚保管,然后宣布将亲征迎敌,同时释放烟雾弹,以此作为离开长 安的一个借口。而实则,则悄无声息地离开。
五、路上的困难与百姓情感表达
虽然预先作好了安排,但是实际遇到的困难还是比想象中的多。当到了咸阳望贤宫,该吃早饭的时候,却发现没有食物准备。此时,即使百姓们听闻皇帝来访,也纷纷献上了自己的饭菜供皇帝用餐。这份百姓的情感表达,让即便在最艰苦的情况下也不忘国家大业和主公的人格尊严。
六、高见与后续发展
正当大家以为一切尽头的时候,一位老人郭从谨进言道:“陛下往往诛直言者,使得奸逆得逞,此乃国家大患。”他的话触动了唐玄宗的心,让他意识到了过去错误判断和处理方式带来的后果。他开始认识到需要广纳忠良,以补救己非,但这样的觉悟可能为时已晚,因为战争已经接近尾声,其结果不可避免地注定成为了悲剧的一部分。
总结来说,马嵬之变是一段关于权力斗争与个人的悲剧故事,它揭示了一种政治环境下的绝望,以及一个帝国崩溃前的最后哀求。在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权力的腐败以及个人命运如何随着政治风暴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