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稳定,都取决于其人民在两个层面上的认同:其一是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即“这是我的国家和民族,我是这个国家民族的一分子”;其二是对国家体制的认同,这不仅仅是对体制的拥护,而且是从根本上认识到“国家的制度保护我的根本权利,因而代表了我的根本利益”。 显然,一个国家中人民的两个认同感越强烈,稳定性就越高。在这样的国家里,尽管可以有经济低迷、高失业率、高犯罪率、贫富差距悬殊、官员贪腐、效率低下、丑闻等种种弊端,也可以有怨声载道、甚至政府因财政拮据而暂时关闭等乱象,但整个社会却能始终保持稳定并依法有效运转,不必担心会发生什么人民起义、大规模颠覆性事件。反之,一个国家中如果两个认同感都很脆弱,则大规模动荡就很可能发生。一旦发作,不但要颠覆体制,甚至会撕裂整个国家民族。比如苏联和南斯拉夫,就因为这些问题导致了最终的解体与崩溃。 孔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个载舟覆舟的定义,被历代帝王奉为治政的座右铭。然而,当今看来,这个“载舟覆舟”论是不够准确也不符合现代政治现实,它将江山社稷归之于君王,与百姓无关。这是一个错误且危险的人类历史观念,它忽视了民众对于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参与与影响力,而这恰恰决定着一个社会是否能够长久地维持自身存在。
今天,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点:在没有广泛公民参与的情况下,无论如何修饰或美化所谓“江山社稷”,都难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长期稳定。而这种参与不仅意味着人们对政治过程中的表态,更重要的是它涉及到他们对于公共事务乃至政策制定的直接影响力。这一点已经被许多现代民主政治所证明,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和机制,使得公民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通过选举等途径影响决策过程,从而构建了一种更加健全合理的人民权利保障体系。
因此,要打破传统以来那种认为“君主即天命”的错误思想,我们必须建立一种新的价值观念,那就是每个公民都是制度建设和运行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而不是简单地接受由少数人决定的一成不变的地位。此外,还应该理解到,在现代化进程中,每个人都拥有成为知识与技能积累者的机会,这些都是过去无法想象到的,因为它们让我们摆脱了土地作为唯一生存来源的地位,从而提升了我们的自主能力。
总结来说,只有全面促进公民参与,将他们置于政策讨论中心位置,并确保他们的声音得到充分倾听以及考虑入其中,可以真正解决中国历史上一直困扰的问题——即使在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也不会轻易出现大的动荡或革命。这才是我国实现持续发展与长治久安所需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