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贯(1054年—1126年),字道夫,开封人,北宋权宦,“六贼”之一,以其巧媚之性闻名。起初,他担任供奉官,在杭州为徽宗搜集书画奇珍,与蔡京相互倾心。他被推荐为西北监军、枢密院事,掌握兵权二十余年,其影响力遍及内外;时人称蔡京为“公相”,而他则被尊称为“媪相”。宣和四年,他的攻辽之举告失败,只能以巨款换取燕京等地的空城回国,并夸大自己的成就。
随后,金兵南下,他逃至太原,再次南逃。宋钦宗即位后,童贯遭到处决。他的崛起始于少年时代在宦官李宪门下接受教育。他擅长揣摩皇帝意图,从宫掖给事官开始,就展现出预见并顺应皇上旨意的能力。在杭州的金明局中,他与蔡京建立了联系,当蔡京成为重臣时,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蔡京极力推荐童贯参与征讨青唐,并赞扬他十次出使陕右,对各将领情况了如指掌。尽管宋徽宗有命令禁止童贯出兵,但他仍私自发动战事,最终收复四州,被提升至景福殿使和襄州观察使。此后,他不断升迁,一度担任熙河兰湟、秦凤路经略安抚制置使,再升至武康军节度使,并成功讨伐溪哥臧征,收复积石军和洮州。
然而,由于恃功而骄横跋扈,以及直接向徽宗奏请将领选拔,不服从政府体制,这些行为渐渐得罪了蔡京。当宋徽宗再次授予他开府仪同三司职位时,蔡京坚持认为此职不应授予宦官,因此未执行诏命。
政和元年(1111年),童贯被封检校太尉并出使契丹,但这一决定引发批评声浪,有人质疑使用宦官作为使臣是否合适。但是皇上认为这是一种策略,因为契丹听说过童贯打败羌人的传言,所以希望亲眼看看他。在返回后,他的地位更是巩固,加强了对朝廷内外军政的大权。他又请求进驻夏国横山,被赋予多个职务,如太傅、泾国公,同时统领九镇。当时人们称蔡 京为“公相”,而童 贯则被尊称为“媪相”。
最后一次冒险是在攻打西夏期间,当时他的失利与隐瞒真实情况导致士气低落,而通过辽人的帮助讲求休战条约,也反映出了他的手段。而在整个过程中,由于提拔熟羌入仕以及其他政策上的错误,最终破坏了整个军政体系,使得国家陷入混乱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