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图上的四州重回故土犹如春泥温润大地生机勃勃

童贯(1054年—1126年),字道夫,开封人,北宋权宦,“六贼”之一,以巧媚著称。初任供奉官,在杭州为徽宗搜括书画奇巧,助蔡京为相,被荐为西北监军、领枢密院事,掌兵权二十年,其权势远超内外;时人谓蔡京为“公相”,他则被称作“媪相”。宣和四年,他攻辽失败,但以百万贯赎燕京等空城而回,并自诩恢复之功。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他随徽宗南逃。宋钦宗即位后,他遭处死。

童贯少年时在宦官李宪门下,因其性情乖巧且善揣度皇帝意旨,从做宫掖给事起,便能预见顺承之举。在徽宗即位后,他以供奉官身份主管金明局,与蔡京交往不浅。当蔡京任相后,他的推荐使得童贯出使陕右十次,最终参与收复四州之战,被授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他恃功骄横,不受政府控制,这让他与蔡京产生冲突。

政和元年(1111年),童贯被封检校太尉,并出使契丹,此举引发议论。但徽宗认为用宦官办外交有其策略,因此他的影响力大增。他曾请求进驻夏国横山,并在朝中获得更多职务,如开府仪同三司签书枢密院河西、北两房。不久,即主管枢密院事。此外,还统领九镇,为太傅、泾国公,当时人称蔡京为公相,而他则被誉为媪相。

然而,在攻打西夏的过程中,刘法等将领多次告急但未获支持,最终导致刘法战死。而童贯却隐瞒失败,将胜利报告朝廷,全都假装成功。这一系列失策最终导致关右地区衰败,同时也损害了民心士气。最后,由于无法取得实际成果,只好通过辽国来求和,而这段关系并未得到满足,使得整个计划彻底破产。此事件暴露了宋朝军政体系的严重问题,以及童贯本人的能力不足与腐败行为,对当时及今皆是一份深刻反思的历史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