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旉出生于宋朝最艰难的时刻,他的父亲高宗赵构,是那个著名的“逃跑皇帝”。尽管赵旉在三岁前就被封为检校少保、集庆军节度使、魏国公,但他并未获得太子之位。他的父亲对他宠爱有加,因为他是独生子,从出生起,就受到无尽的关怀和保护。
面对金兵南侵,高宗只知道逃跑,这种行为可能是受到了父兄被俘虏和辱骂的影响,不愿重蹈覆辙。于是,在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再次南下时,高宗带着儿子逃到杭州。在那里,他遭到了宫廷政变,被迫将皇位让给了三岁大的赵旉。
苗傅和刘正彦逼迫高宗退位,让赵旉登基,并改元明受。然而,隆佑太后为了稳定局势,与宰相朱胜非商议,将赵旉立为皇帝,同时假意安抚苗傅和刘正彦。但实际上,她暗中联络了驻守外地的大将张浚和吕颐浩,以便他们能迅速赶来帮助高宗复位。
在韩世忠等人到达之前,苗傅和刘正彦因畏罪潜逃,并沿途烧杀劫掠,对许多郡县造成了灾害。不久后,他们分别被擒获并处死极刑。随着金兵暂时北撤,高宗携带着患病的赵旉离开杭州前往建康。在那里,由于过度劳累,加上疾病不治,三个月大的幼童就去世了。
由于宫女不小心踢倒炉子导致巨响惊吓而死亡,所以这一事件也成了历史上的一个悲剧。当得知儿子的去世消息后,深感悲痛至极的高宗整整哭泣三天三夜,即使将涉事人员处决,也无法消除他的悲伤。他追封了孩子为元懿太子,但由于没有其他合法继承人,最终只能传位于侄孙趙昺,也就是宋孝宗。
由于其在位时间短暂且由叛军拥立,没有举行正式登基仪式,因此历史书籍并不认同他作为真正宋朝皇帝的地位。不过,在元末红巾军起义期间,有人还曾尊称他为正式皇帝,并追尊其庙号为简宗。这一段隐秘而又曲折的情节成为了宋代史上的一个谜题,为人们提供了一些关于那段动荡年代的一丝曝光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