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祥坤元素测序的基因工程专家

朱祥坤:元素周期表中的“基因”探究者

在一张简洁的元素周期表中,物质世界的复杂性被精心编排。每个元素都有其独特的“基因”,由同位素组成。这些同位素不仅是科学家们研究古代环境和生命演化过程的手段,也是追溯地球历史、理解矿床形成机制的重要工具。

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朱祥坤致力于测定这些“基因”。他的工作就像是一场时间旅行,每一次采样都是对过去的一个小步伐。从山东到南太平洋,他与石头、土壤和矿物共度了无数日夜,寻找答案。

朱祥坔的旅程起始于星空。他曾参与过天体生物学研究,探索火星上的生命痕迹。那时,他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将走向的地球科学之路。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一些稳定同位素开始被用来分析金属元素,这为他提供了一条新的职业道路。

回到中国后,朱祥坔加入了一个旨在开拓非传统稳定同位素领域的小组。他坚持自己的信念,即便是在条件艰苦的时候也要继续前行。在野外工作时,他如侦探般搜集证据,用实验室数据解开自然之谜。这份执着使他获得了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合会(IUPAC)的认可,并且他的发现改变了教科书中的铅元素标准原子量。

近年来,朱祥坔带领团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他不仅建立了铁钛等多种非传统稳定同位素高精度分析技术,还研制铁铜锌等多种同位素标准物质数据质量监控标准。此外,他构筑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参照系,为解决国家资源环境重大问题提供了科技支撑。

尽管基础研究常常被视为无用的,但它正是推动科学进步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这一点,朱祥坔深有感触:“基础研究就是根基,我们做矿、做环境,都离不开包括同位素在内的一些理论框架。”

通过不断坚守并追求卓越,朱祥坔已经成为地球科学领域的一名佼佼者。他曾经拿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个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重点项目,这对于一个刚回国的小伙子来说,是非常难得的荣誉。在接下来的20余年里,他主持6个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包括3个面上项目、2个重点项目及1个国家杰青项目,以及2期创新群体项目。这一切都让他更加坚信,只有扎实的基础才能支持更大的飞跃。

最终,在全球首次利用碳酸盐岩稀土元素精确定量部分溶解法成功提取古海水地球化学信息后,朱祥 坤再次证明了他的见识和能力。这项发现彻底推翻了中元古代氧化事件理论,让我们对早期地球环境及其生命协调演化有一番全新的认识。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