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常识全知道端午节习俗探究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 粒”。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 粒,一名 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 粒。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粒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从现存文献看,“大唐粒”的形状和口感都极富特色,其用料也更加精致。在宋朝后期,对于粒的一些创新更是丰富了这种美食。此时不仅有甜味的粒,也有咸味的,如北京市区流行的小枣 粒。

元明以后,由于文化交流与经济发展,加上不同地区地理环境差异,使得各地粒制作工艺和物质都呈现出更多样化的情况。例如,在江苏省金坛市,每逢端午节,就会举办一年一度的大型芦苇制品展销会,其中包括各种精美的 粒。而在云南省,大量使用当地特产——高山芋粉作为馅料制成独具特色的高山芋粉粒。

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都能见到人们忙着准备这个传统佳肴。不同地域的人们根据自己喜好以及当地可用的材料,将糯米和其他食材如猪肉、豆沙、小枣等混合,然后将它们包裹在竹片或芦苇叶里,再进行蒸煮或焖烧,使得每一种都是独具特色且令人垂涎三尺。此外,不同地区还形成了一些独特风格,如湖州小圆脸团团、台湾八宝饭团等,而这些传统活动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美食的情趣,还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并且通过跨越千年的时间,它们逐渐演变成了一个集文化教育与旅游观光于一体的重要活动之一。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