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文颖的半世菌缘教育科研在实验室中的探索

在庄文颖的半世菌缘中,她走过了从农村插队到成为一名著名菌物学家的漫长旅程。她的双脚曾经踏遍了全国26个省份的荒山野岭,肩膀背负着数不清的真菌标本,而她的双眼则辨认出了360多个新种。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C座4层的实验室里,她与真菌标本、放大镜、显微镜和学生们为伴,继续探索教育科研领域。

尽管年过七旬,庄文颖仍然坚持在实验室工作,并且拥有许多荣誉,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美洲真菌学会外籍荣誉会士”。她甚至有两个新属——“文颖盘菌属”和细菌新属“海庄文颖氏菌属”,以及被命名为2021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

然而,庄文颖最看重的是那个简单而纯粹的称谓——“菌物学家”。她的职业生涯始于30岁,当时她选择留校任教并师从余永年,“踏上了真 fungi 学这条路”。随后,她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并攻读博士学位,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她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为我国真 fungi 学家的国际地位做出了贡献。

尽管过去几十年的生活充满艰辛,但庄文颖回忆起那些日子时说:“我没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但她的成就却是令人瞩目的:39个国家和地区的大量真 fungi 材料研究;发现新科1个、新属13个、新种360余个;使我国木霉资源状况面目一新等等。

对于留给她的老旧保温壶,庄文颖说:“他留下的,有用的我肯定要用。”这是对老师余永年的尊重,也是对科学精神的一种继承。余永年的遗产包括50多年的科研和教学成果,以及编写《中国菌物学100年》的努力。他的热情与执着感染着庄文颖,使她继续致力于教育科研领域,为后来的世代树立榜样。

至今,虽然时间已经成为她唯一的对手,但70多岁高龄下,她仍然坚持不断学习,将人们对真 fungi 学的认知边界再次拓宽。这段半世生命中的每一步,都在展示出一个真正的人类科学者的风采。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