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月5日至6日,盟军实施了震惊世界的诺曼底登陆行动。当时,德国人坚信盟军将在法国的勒阿弗尔或加来海峡进行大规模登陆。为了掩盖真实目标,英国海军部署了18艘小型舰船,以每小时7海里的速度向安梯福角前进,并且在每艘船后面拖着几架低空飞行的气球,这样做是为了在敌人的雷达上产生“大量舰队回波”。然而,这种策略还不够,所以盟军又派出12架飞机,每隔1分钟撒下一大批铝箔薄片,使得德国人误以为有一支庞大的护航舰队正在缓慢向法国进发。此外,在盟军真正登陆区域,也展开了大规模干扰敌方雷达活动。24架盟军飞机载着铝箔薄片,在距地面1.8万英尺高空盘旋,不断干扰德国设在瑟堡半岛的雷达站。这一网络式干扰不仅保护了轰炸机的攻击,还阻止了对大量登陆舰队侦察。
这一系列蒙蔽战术运用得非常成功。德国人确实认为勒阿弗尔和波洛涅地区是受威胁最大的区域,因此集中各种火力和探照灯保卫这些地区,他们甚至派出了大量鱼雷艇冲向海面,企图拦截这支完全虚构的大型护航队。在那晚上,盟军从空中和海上联合进行的大规模干扰活动,让德国人的雷达侦察兵处于混乱之中。当德国人意识到盟军舰队真正的攻击目标之后,他们才恍然大悟,这是一场巨大的骗局,但已经太晚为时。自1942年以来,尽管德国声称自己能应对任何形式的入侵,但当1944年6月6日,大约6000艘船只在法国诺曼底执行实际登陆时,他们依然被蒙蔽。
电子干扰与反干扰战几乎持续了四年的时间,其中首次成功发明这种方法的是德意志帝国。在1942年2月,一些秘密行动中的两艘 德克星号(Schlachtkreuzer)和埃根王子号(Prinz Eugen),试图悄无声息地从布勒斯特港驶向英吉利海峡,当时英国利用沿岸雷达发现并跟踪它们。这一过程起初轻微逐渐加强,最终使英国无法控制自己的舰只和飞机采取行动。
英国发现敌人的通信也是可以干预的。他们建造了一些电波极强的发射站开始干预警报雷达以及德意志空軍的地對空無線電通訊。此外,为避免英国的人为干涉,而改进或更换其设备;但英国也没有落后,他们发明了一种可以携带到轟炸機上的装置,這種裝置由他們稱為「機載雪茄」。這樣,就迫使敵方不得不使用更強大的中轉發射站進行無線電通話。而當時同樣頻率發放廣播給敵方地面的控制人員,並模仿敵方腔調來詢問並提供假情報給夜間戰鬥機指揮官,這種「鬼魅聲音」讓許多飛行員誤導而受騙。在此後的一段時間里,一直有著这样的情景发生,而到了最后,即便是在1943年的10月22-23日對卡塞爾進行一次猛烈轟炸後,他們仍舊不能逃脱这个困境,只好同時用20个频率传递命令希望驾驶员能够听到正确信息。
然而即便如此,由於電子戰技術不断進步,以及連續運用的“消極防御”策略,即每隔一定時間將數千塊輕巧的小金属板撒入天空以模擬飛機活動造成混亂,使得這些計畫幾乎全都失敗。而最後一個重要事件就是諾曼第行動,它展示了一個精確計算出的、精心設計好的計劃如何有效地欺騙敵軍,並導致嚴重失誤及傷亡。但事實上早已有人研究過類似的概念:早在1942年,有名工程師羅森施泰因就已經試驗過這種技術,但是他的研究結果遭到了戈林將軍的一紙禁令,因為他認為這可能會讓英國知道他們自己的计划從而破壞所有努力。因此,這項關於“骗子”的秘密文件被锁起来,没有任何进一步研究,从而错失了一次机会让技术成果得到应用。而就在这个时候,其他国家则继续发展这一领域,将其作为战争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之一。一場戰爭、一場科技革命——電子戦與反电子战之间交锋的一段历史足以证明,无论是在战略层面还是技术层面,都存在着一个永恒的话题:如何通过隐匿性、伪装与欺骗来掌握战争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