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国与轴心国在城市间展开了规模宏大的空袭行动。1939年,德国对英国进行了长达数月的持续轰炸,而一些英国城市也成为了目标。在回击之下,英国开始对德国的城市实施报复性轰炸。
1942年2月,英国皇家空军上将哈里斯被任命为领导英国轰炸机部队。他倡导采用集中精力打击德国主要城市的“面积轰炸”策略,这不仅破坏军事和民用设施,还旨在削弱敌人的士气。位于易北河畔的汉堡,是德意志帝国最繁华的大都市和重要港口,因此成为了英军重点攻击目标。1943年7月,英国空军制定了一项名为“罪恶城作战”的计划,以彻底摧毁汉堡。
尽管汉堡拥有强大的防空力量,并且其雷达监视系统运作高效,但早在一年前,英方就已经致力于开发一项技术,即通过飞机投放大量铝箔片来干扰德军夜间战斗机及其引导系统发出的电波。这一方法能够让铝箔片完全反射回去,使得雷达荧光屏上出现数以百万计的小型回波,从而使雷达失去了功能并找不到真正的目标。其实,在此之前,一些实验表明这项技术有效,无论是由哪个国家首先提出并不重要,只要能实现效果即可。而实际操作中,“铝箔片”被称为“反射体”,而不是“骗子”。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技术被严格保密直至18个月后才公布给全体参与人员。在1943年的某个时刻,由丘吉尔亲自下令,在对汉堡进行爆撃时使用这种电子干扰手段。此后的一系列夜晚,一群装备有电子干扰设备的英式飞机向汉堡进攻,每隔60秒便从飞机上撒下成束的铝箔片,让它们像天女散花一般飘落到地面上。当这些飞机接近时,其所产生的声音、形状以及移动速度都模仿着真实的情况,使得德意志防御者难以区分真假,将所有资源投入到虚构的情景中。
结果是悲剧性的:当这一切发生时,大量火球纷纷降临于市内建筑物之上,将整个城市点燃。不仅如此,那些原本应该指挥炮兵的人员因为信息混乱而无法做出反应,最终导致他们无从施策。一连串这样的袭击持续了多日,对汉堡造成了极度毁灭性的影响。而对于那些未能意识到新时代战争需求所需发展新的防御手段的人来说,他们遭受到了沉痛教训,不断提醒人们必须不断适应战争环境中的变化,以维护国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