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与轴心国在城市间展开了规模宏大的空袭行动。1939年,德国对英国进行了长达数月的持续轰炸,使得一些英国城市成为了目标。而为了报复,英国也开始对德国的城市实施回击。
1942年2月,英国皇家空军上将哈里斯被任命为领导英国轰炸机部队,他倡导一种名为“面积轰炸”的策略,这是一种集中攻击大型都市的方式,以摧毁军事设施和民用建筑,同时打击敌人的士气。汉堡作为德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以及重要港口,被视作重点目标。由于其位于易北河流域,该市拥有强大的防御系统和高效的雷达监控网络。
然而,一年前,英国已经开始研究如何破坏这些雷达系统。在此过程中,他们发明了一种方法,即从飞机上投放大量铝箔条,这些铝箔能够反射电波,让它们返回到发射源处,从而使得雷达屏幕上出现成千上万个小点,使得雷达失去功能无法辨识真实目标。这一技术被称为“反射体”,而德方则称之为“骗子”。尽管两边都意识到了这一技术,但他们各自坚持自己的术语,并且继续进行相关研究。
1943年7月15日,当丘吉尔首相亲自下令在对汉堡的空袭中使用这一技术时,“反射体”终于见证了其作用。当夜晚,电子干扰设备每隔一分钟就会释放数千束铝箔,它们在夜空中飘散,就像天女散花一般。当时,在汉堡防守的是80个高炮中队、22个探照灯团队以及3个烟雾施放团队。但是,由于英军使用了“反射体”,这些警报导致混乱:“敌人繁殖!”、“敌人太多了!”、“我无法指挥你,你必须无地指挥作战。”结果是,大量火球雨般落入市内,大批建筑物迅速陷入火海,而许多高炮阵地也遭受重创。此后美国空军又连续出动三次补充轰炸,最终导致汉堡遭受毁灭性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