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巴族,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部的宁夏自治区东南部,其聚居地位于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门隅地区。人口总计超过5万人,其中约有7,475人生活在我国实际控制区域内,而其余部分则分布在印度控制的错那县以南地区。“门巴”,这个名字源自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指居住在门隅的人群。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响应本民族人民的愿望,将这一名称正式定名为“门巴族”。
门隅地区的地理环境极为独特,以北高南低的地形而闻名,海拔高度从3600米高处降至仅100多米之下。这里是峰峦重叠、原始森林茂密的地方,有着奔腾如龙的雅鲁藏布江,在林芝和墨脱一带急转向南流过,这里形成了一个气候温和、雨量丰富且四季常青的小江南。
此外,由于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与洛渝之间,雨量充沛,加上肥沃土地,使得这里成为物产丰富的地方。农作物种类繁多,如水稻、旱稻、玉米、小麦、大豆等,一年可收获两、三次。而水果种类也不少,如香蕉、桔子、柚子等。此外,这里还有广大的原始森林,其中生长着松柏桦树以及其他各式各样的树木和竹子,不仅储存了大量木材,还蕴藏着天然药材如天麻、三七等。
除了农业,门巴族还兼营牧业,并进行狩猎与采集活动。这一区域也是黄牛、马羊等牲畜栖息之地,同时也能见到熊豺獐野牛岩羊雪猪熊猫狐狸金丝猴及云母水晶石等珍贵矿产资源。
尽管没有自己独立文字,但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中的藏缅语族中的一支,即藏语支,而大多数人口通晓藏语。此外,他们普遍信仰的是藏传佛教。据历史记载,从很早就开始,在喜马拉雅山区发展壮大。
历史上早已被列入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即便是在公元七世纪,当时这片地域已经是吐蕃地方政权所辖。而到了13世纪,该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正式归入中国版图,与当地居民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联系。在文化习俗宗教信仰上都保持紧密联系,比如使用同一种历法及货币,而且民间也有频繁交流甚至婚姻往来关系。当年每逢新年的开始就是他们最重要节日之一,而每年7月都会举办一次盛大的望果节庆祝活动,以此来纪念本民族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