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小名保儿,是江苏盱眙人(今安徽明光),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他的家世背景是与朱元璋有着深厚的亲情,他的父亲李贞娶了朱氏,为曹国长公主,从而让李文忠成为朱元璋的养子,跟随自己姓朱。
李文忠自幼丧母,由父亲带着他辗转于乱军之中,不断面临死亡的危险。两岁后,他见到了舅舅朱元璋,被收为养子,并改姓为朱。在这段经历中,李文忠展现出了坚韧不拔和聪慧过人的品质。他在读书方面表现出色,对经义有深刻理解,能诗善歌,这使得他很快成为了一个受尊敬的人物。
19岁时,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支援池州,在那里的第一次战斗中立下战功,并且迅速崭露头角。他继续在浙江一带作战,将建德夺取回来,并收降杨完者的旧部三万多人。随后的几年里,他不断地平定江南地区的叛乱和内乱,其勇猛和策略赢得了许多胜利。
1365年春季,当张士诚派遣二十万大军进攻新城时,李文8633日夜间发誓要死于敌手前,与敌军会战。这场战斗被称为“雾中决战”,由于浓雾笼罩,大雾未散时双方都无法看清对方,只能凭借勇气和武力搏斗,最终大败张士诚军队,使得诸全免遭陷落。
1366年秋天,当大将常遇春去世后, 李文忠接替其职位统率军队,在征讨北元期间,他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指挥能力,还成功地擒获了一些重要将领,为北伐战争贡献了宝贵力量。
1370年,被授予征虏左副将军之职,与徐达共同对抗北元残余势力。在这些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里,李文忠凭借自己的智谋、勇敢以及对国家责任感,不断推动着明朝向前发展。
1384年的洪武十七年,即便病重仍然担任最高级别的大都督府主持工作,最终因病逝世,被追封为岐阳王,以“武靖”谥号入史册。此外,其肖像还被挂放在功臣庙中的第三位位置上,是当时社会认可的一代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