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小名保儿,江苏盱眙人(今安徽明光),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明朝开国六公爵之一著名将领、谋臣。
李文忠十二岁时,其母曹国长公主去世,他的父亲李贞带着他辗转在乱军之中,多次濒临死亡。两年之后,他才在滁州见到舅舅朱元璋。朱元璋见到李文忠十分喜爱,便将他收为养子,跟随自己姓朱。
十九岁时,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领亲军,随军支援池州,击败天完军,并骁勇善战,为诸将之首。朱元璋对李文忠十分宠信,将他派任监军随将领出征。他转战沙场官至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又复姓回原来的姓氏——李。
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以战功显赫,被封为曹国公。在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太祖又诏命他主持大都督府,同时兼管国子监。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病逝后,被追封为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并被挂于功臣庙里位次第三,有赐葬钟山之恩惠。
他的儿子 李景隆继承了曹国公的爵位。
家世背景:
李文忠的祖上世代居住在泗州盱眙县,但他的父亲李贞搬家到了濠州(今凤阳县)的东乡。由于家境富裕且慷慨,在灾害和战争中常常接济周围的人,因此与当地百姓关系良好。当时的社会环境非常动荡,一系列自然灾害如旱灾和瘟疫频繁发生,这些都加速了社会经济危机,使得人们生活条件恶化。此刻家庭成員因為疾病而相繼去世,只有小保儿倔强地活了下来,而他的父亲也因为照顾家族而身负重担,最终也走向了死亡线。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立场,不放弃希望,对待周围的人仍旧保持同情心和帮助精神,这种精神深深影响了小保儿的心灵,也预示着未来这段经历会成为他成长的一部分。
少年从戎:
1357年的春天,当19岁的小保儿被选为舍人并率领亲兵支援池州,他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勇气。这不仅是因为战斗中的英勇表现,更是在极端艰难的情形下坚持求生,从此以后,小保儿的事迹开始逐渐传开,在那充满混乱与不确定性的时代中,他凭借智慧、能力以及无畏前行的心态赢得了一席之地。
一路平定江南:
1362年的夏天,由于苗族叛乱导致金华城破落,小保儿迅速调集援兵并亲自前往安抚苗民,同时指挥胡德济等人救援谢再兴防守诸全的大营。在这关键时刻,小保兒展現出卓越领导能力與戰略眼光,因為其所作出的決策與行動最終成功挽救了诸全,並且使得张士诚手下的十万大军不得不仓皇逃跑。此後,這場勝利對於增強小保兒的地位與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並且對未來軍事行动起到了推动作用。
征讨北元:
1369年的春季,大将徐达受命进攻庆阳城时,小保兒作为副將領隨軍前進。他們先後打敗北元軍隊並擒獲敵將劉帖木,並最终抵達白杨门。当敌方夜袭营寨時,小保兒冷静果敢地组织防御,并在黎明发起反击,大败敌众,从而证明了其高超的指挥艺术和无畏奋斗精神。此后的胜利对提升小保耳的地位与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为其未来的政治生涯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