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锡城中时朗中巷的一座普通房屋里,刘元珍于隆庆五年(1571年)出生。他的家境贫寒,七岁那年,他的母亲就不幸去世了。面对这样的困难环境,刘元珍却展现出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强烈的求知欲。他自幼勤奋好学,从小就表现出了很高的学习能力。
刘元珍的父亲,是一位教谕和校官,他曾在山阳(今淮安)和绩溪(今安徽绩溪县)等地工作过,这为刘元珍后来的科举考试提供了一定的社会背景知识。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经过艰苦的学习与准备,刘元珍考上了进士,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开始步入仕途后的刘元珍,被授予南京吏部主事这个职位,并迅速升迁到南京兵部郎中。但就在这时,他接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因此不得不回家守丧。这次家庭危机给他的仕途带来了暂时性的打乱,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理想。
万历二十八年的春天,当沈一贯成为首辅之后,对待政治有着极端保守态度的人物逐渐浮出水面,他们利用权力迫害忠良。其中最著名的是“妖书案”,沈一贯及其心腹钱梦皋等人通过陷害其他官员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而当朝廷正直官员提出反对的声音时,他们被指控为朋党成员而遭受报复。
就在这种情况下,刘元珍站出来抗疏,上奏章斥责沈一贯及其同伙,在神宗面前揭露他们操纵朝政、篡改公文的手段。他认为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皇帝对臣子的期望,即忠诚、廉洁、高尚的情操。当神宗听取了这一番激烈的话语后,不仅未能采纳其建议,还因为此事将其降职并削除名籍,将其赶出了京都。
然而,此事件也成为了东林党人的标志之一。尽管受到沉重打击,但东林党仍然坚持着清风正气,与外界保持联系,为国家谋求更好的治理方式。在此期间,东林党中的许多成员都在不同的岗位上积极发声,其中包括顾宪成、高攀龙等人,他们共同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改革思想。此外,他们还致力于培养新兴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理解和批判,同时也提倡以儒学为核心的大礼制政治模式,以期达到君民共治之目的。
随着时间流逝,最终光宗继位,使得那些因进谏而遭遇牺牲的人再次得到起用。如是乎,在1620年的泰昌初年,明政府重新任命一些曾经因忠言而遭受猜忌或罚黜的人物,而 刘元珍便是在这一波动中被任命为光禄寺少卿,一直到1621年的三月份抵达京师。这一次回到中央政府工作期间,他即参与讨论边疆战事,并尝试阻止李国缙等人的计划,因为他们可能会成为努尔哈赤军队内部的奸细,或许会造成内应问题导致更多失地沦陷的情况发生。但这些努力最后未能成功,因天启二年的某个时候,在京师居住期间,由于健康状况恶化,不幸去世,只活到了51岁左右。
虽然如此,也正是在他的死后,以及崇祯年代末期,“阉党”横行大肆冤狱,那些所谓“东林八君子”包括顾宪成、高攀龙、顾允成、安希范、叶茂才、钱一本及薜敷教,都因为“朋党案件”的缘故,其功名均被追夺。不过几十年后的崇祯时代,一系列冤狱平反昭雪之后,该家族才能够恢复原有的荣誉与尊严,最终获得历史上的认可与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