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桓(1100年5月23日—1156年6月29日),北宋第九位皇帝,亦为北宋末代皇帝。其父为宋徽宗赵佶,其母显恭皇后王氏。赵桓出生于坤宁殿,原名亶、煊,封韩国公、京兆郡王、定王。
在宣和七年(1125年),随着金国的南下进攻,赵桓受父亲禅让即位,是为宋钦宗。在他的统治期间,他与其父同样优柔寡断,对问题缺乏判断力。他听从奸臣谗言,罢免了主战派李纲,而是向金求和,这导致靖康之变。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军渡过黄河,并开始围攻开封。当时辅佐大臣劝他向襄阳一带逃跑,但李纲坚持认为应当整顿军马,团结军民,并坚守都城等待勤王之师的到来。然而,最终赵桓决定离开开封,被俘虏并被送往金国。
在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六日,在汴京城破前一天晚上,一度有可能留下东京留守职务给李纲,但最终决定不留而启程离去。这次决定导致了禁卫军的忠诚和士兵们对抗金人的决心进一步增强,他们愿意用生命保护他们所爱的人和国家。
尽管如此,当夜里宰相白时中再次劝说他尽早离京的时候,他改变了主意并决定第二天一早就动身。但当禁卫军表达他们愿意死守京城时,他又犹豫起来,最终取消了离开计划,让群臣继续准备行装,以防万一。
结果,这个临时性的变化使得所有准备工作都白费,因为就在这个时候,大批禁卫军已经被调遣出去迎接他们的君主。而且,由于这次短暂的撤退造成了一种混乱感,它损害了士兵们对于中央政府控制力的信心,使得那些原本愿意战斗到底的人开始怀疑政府能否有效地领导抵抗运动。
最终,在靖康元年的十一月底至十二初期,因内忧外患以及自身无力应对形势变化,加上听信奸臣之言,不顾李纲反对,与徽宗一起被迫称臣于金朝,被贬为庶人,并随后被俘北去。此事震惊全国,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灾难之一,也标志着北宋灭亡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