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锡城中时朗中巷的一座古老宅邸里,刘元珍于隆庆五年(1571年)出生。他的家境贫寒,七岁丧母,他的父亲刘升历任山阳教谕、绩溪校官等职,对儿子的教育有着极高的期望。自幼勤奋好学,刘元珍展现出了非凡的学习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性格。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刘元珍在科举考试中考中进士,这是他步入仕途的大门。他最初被授予南京吏部主事职位,不久便升为南京兵部郎中。在这段时间里,他积极核审军需,淘汰了许多年老或者身体羸弱的士卒,并且努力训练军队,一年的时间内就节省了库银二万多两。
然而,由于某些不可告人的原因,在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的“京察”期间,刘元珍遭到了贬官外放。尽管神宗帝一度考虑恢复他的名誉,但最终仍然将他除名削籍。这次事件对他个人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但并未阻止他继续发声批评当时政治环境中的腐败与不公正。
在回乡后的几年里,刘元珍与顾宪成、高攀龙等人一起在东林书院讲学,他们利用这个平台讨论学问,同时也抨击时政,以此来影响朝廷政策。此后,他被召回朝廷担任光禄寺少卿,但很快又因为反对招募难民南渡而再次卷入政治风波,最终因健康问题去世。
尽管身亡,但他的名字依然被后人铭记,并与其他几个同样忠诚于理想的人物一道,被尊称为“东林八君子”。他们共同提倡开放言路、实行改革,并致力于减轻人民负担,这些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