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山客
在古代中国,长征是指大规模的军事移动,尤其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大规模征服战争。"过山客"这个成语源自于《史记·太伯往年行》中的故事。太伯与仲尼(孔子)有兄弟之情,但由于父母早逝,他们各奔东西。在西周末年的乱世中,太伯带着弟弟叔孙商臣逃难到南方,而他留下的儿子则被迫跟随父亲北上,这段艰苦卓绝的旅程便被形象地称为“过山客”。这不仅是一次个人的经历,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们为了生存和追求理想所面临的无数困难。
三思而后行
这是一个来自《战国策》的成语,它源于齐威王的一次重大决策。在一次重要战役前,齐威王夜不能寐,他决定召集群臣讨论此事。但当天亮后,他发现自己的心意已经改变,便命令所有参与会议的人都必须先从自己那里取得允许才能说出任何意见。这一事件传唱开来,就形成了“三思而后行”的谚语,即在做任何事情之前要仔细思考,并考虑各种可能的情况。
得民心者得天下
这一成语来源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智慧的一次用兵决策。当时晋文公听从宰相狐偃建议,要不要攻打强大的邻国郑国?狐偃回答说:“如果能得到民心,那么即使小国家也能取胜。”晋文公深以为然,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在没有正式宣战的情况下,以小规模战斗欺骗郑军,使其主动撤退,从而获得民众支持并最终实现了对郑国的控制。这一行动证明了一旦能够赢得民众的心,就能够掌握整个国家的情势,从而影响甚至决定战争结果。
滴水穿石
这是一个关于坚持不懈、执着追求目标的故事。据说古代有一位名叫李斯的人,他曾经因为一次失误错失机会,对此非常懊丧。他决定通过一种特殊的手段——不断滴水逐渐侵蚀岩石——来表达自己的决心和毅力。一天,一滴接一滴,不断地落在那块巨石上,最终竟然慢慢地渗透进去,将岩石冲刷出来。这个过程虽然缓慢,但最终达到目的,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滴水穿石”。
百折不挠
这一成语来源于东汉末年著名书法家颜回。他年轻时曾试图拜师学艺,但遭到了多位师傅拒绝,因为他们认为颜回聪明过人,不需要学习书法。不过颜回并不气馁,他继续寻找真正愿意教授他知识的人,最终找到曹参作为老师,并成为曹操手下的一员。在曹操领导下的魏朝中,颜回担任官职,是封建社会的一个典型例证展示勇敢拼搏、坚韧不拔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