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是不仅仅是关东军的故事,也展示了他们最终的一场大戏。迫于压力,山田乙三向苏军代表交出了象征指挥权的军刀,宣布自己和部属成为苏军俘虏。此次战役中,关东军损失约67.7万人,其中8.3万人被击毙,59.4万人投降,而苏军仅伤亡3.2万人。
1904年,日本出兵入侵中国东北挑起了日俄战争。经过一年多厮杀,日本获胜。长期觊觎我国东北土地的日本侵略者,借口保护南满铁路权益,专门成立了一支所谓的“满铁”守备队,并留驻南满一个师团。这两部兵力大约两万人,加上后来的增援,最终形成了名为“关东军”的强大的作战力量。
1919年,为提升关东军地位,大本营撤销了关东都督府,将其改设为权限较小的关東厅,并在陆军部基础上组建了独立性更强的关東軍司令部。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无论是通过“九一八事变”,还是随后的全面扩张、再次准备进攻苏联,都不断显示出这支日籍武装对外政策上的重要性和实力的增长。
然而,在太平洋战场遭遇失败之后,这股曾经不可一世的力量开始走下坡路。当德国无条件投降后,对抗苏联成了新的目标,但即便如此,他们也只能成为炮灰。在欧洲战事结束后,当1945年的8月8日苏联向日本宣战时,一切都已经注定要结束。
尽管当时还剩下的将领们仍然试图维持最后一点尊严,但面对毫无疑问的事实,他们终于不得不放弃抵抗。到19日中午,当阿尔捷缅科上校率领五名官员和六名士兵组成的谈判使团与山田乙三进行停战谈判时,一切都已画上了句号。而那些曾经靠着这些高级将领发家的高级官员,则不得不面对正义审判,不少甚至被送上了绞刑架。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幽默的情景:原本声势浩大的百万关东军,却以最悲惨、最荒谬的情形告终——他们没有赢得任何荣誉,只能带着失败和耻辱回到自己的国家。而我们则能够从这个笑话中学到关于历史的一个教训:没有哪个帝国永远不会崩溃,每个人每件事都是有限制度量衡的人类活动,其结果总会落入既定的规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