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珍简介双子座历史名人明代官员东林八君子之一探索自然的智慧与治国理政的艺术

刘元珍,字伯先,号本孺,无锡人。出生于隆庆五年(1571年),自幼丧母,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父亲刘升历任教谕、校官等职。他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并被授予南京吏部主事。

起初,他担任南京兵部郎中,因父亲去世而回家守丧。在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他补为南京兵部职方司郎中,负责疆域图籍。一开始,他的工作是核审军需和淘汰老弱残疾的士兵,以此节省库银。

然而,在万历三十三年的“京察”时期,由于权臣沈一贯的排挤,他遭受了贬官外放。他上疏反对沈一贯集团的不法行为,但最终因沈一贯势力强大,被降调至边远地区,并最终除名削籍。

之后,他回到家乡无锡,与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在东林书院讲学,他们都是正直之士,对国家命运关心,对当时黑暗局面表示不满。他们借着探讨学问机会抨击时政。

泰昌元年(1620年),光宗继位后恢复了一些因为忠言而遭遇逆境的人,其中包括刘元珍。他被任命为光禄寺少卿,不久又接到山海关外边事告急的情况,最终因体恤国家大计而早逝于官邸,只活了51岁。

死后,他虽然功名被追夺,但崇祯元年(1628年)才平反昭雪。后人将他与其他七位同志并称为“东林八君子”,共同推动了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思想主张,如反对矿监税使掠夺、减轻赋役负担、发展东南经济,以及开放言路实行改良等针砭时政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