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珍,字伯先,号本孺,无锡人。出生于隆庆五年(1571年),自幼丧母,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父亲刘升历任教谕、校官等职。他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并被授予南京吏部主事。
起初,他担任南京兵部郎中,因父亲去世而回家守丧。在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他补为南京兵部职方司郎中,负责疆域图籍。一开始,他的工作是核审军需和淘汰老弱残疾的士兵,以此节省库银。
然而,在万历三十三年的“京察”期间,由于权力斗争,他遭到了贬官外放。这是由于首辅沈一贯的心腹钱梦皎上疏诽谤郭正域和次辅沈鲤,最终导致了他们未能被处死。当朝廷中的正直官员感到愤怒,但畏惧沈一贯的权势,没有敢说话,而刘元珍却勇敢地抗疏,上奏批评了当时的情况。他认为沈一贯身边的人都是奸邪之辈,他们私下交易国家大事,对皇帝极不忠诚。
尽管他的言论激发了一些人的共鸣,但最终神宗仍旧没有采纳他的意见。相反,被神宗降旨将他除名削籍并且调往边远地区服役。此后,他回到家乡无锡,与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在东林书院讲学,并参与讨论时政问题。
泰昌元年(1620年),光宗继位后重新起用一些因进谏而遭受迫害的人物之一,即刘元珍。他被任命为光禄寺少卿,并迅速返回京都。但就在这之后,不久发生了辽、沈两地失陷的事变,当时明军遭遇努尔哈赤军队的打击。
随着情况恶化,他再次上奏反对前任赞画刘国缙提出的招募民众安抚百姓计划,因为他怀疑这些行动可能会有阴谋。在天启二年的某个时候,尽管身体强壮但忽然逝世于京师官邸,只活了51岁。
在其死后数十年,其名字因为与阉党政治斗争有关,被列入所谓“东林党人榜”,功名也因此追夺。但崇祯元年的平反昭雪才使得他的声誉得以恢复。今天,我们称呼他以及其他六位同僚为“东林八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