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桓(1100年5月23日-1156年6月29日),宋朝第九位皇帝,北宋末代皇帝。其父为徽宗赵佶,其兄长高宗赵构。母显恭皇后王氏。
生平概述
早年经历
出生于坤宁殿,初名亶,封韩国公,次年六月晋爵京兆郡王,大观二年(1108)晋爵定王。政和五年(1115),立为太子。
即位与统治
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126)即位,当政共计1年3个月,使用靖康元年的时间。在位期间,他听信奸臣谗言罢免了主战派李纲,对金军围攻汴京无力抵抗,最终在靖康之变中被俘北去。
被俘与晚期生活
靖康二年二月六日(1127)被金人俘虏,与徽宗一起被废为庶人,被迫迁徙至燕京、上京会宁府,再移至五国城等地。在此期间,他请求韦氏带信给高宗求得赎回,但未果。
去世与葬礼
绍兴二十六年六月十日庚辰(1156)在五国城病逝于57岁,由金国将其葬于永献陵。南宋绍兴三十一年,为其上谥号“恭文顺德仁孝皇帝”,庙号钦宗。
政治与军事
宣和七年的内阁更替
宣和七年的初期,由于外患加剧,宰相白时中、李邦彦劝说他向襄阳逃跑,而李纲则主张坚守都城并对抗金兵,最终影响了他的决策方向。
靖康之变的准备工作及失败
当时的政治局势紧张,一系列事件使得他的统治变得混乱。他最终决定留下,并任命李纲全权负责东京的防御工作,但最终还是选择逃离开封,这导致了整个国家的覆灭,因为他没有能力有效地领导国家应对外部威胁。
个人品质及评价
由于缺乏判断力和勇气,以及过分依赖奸臣,因此许多历史学者对于他的统治持批评态度。他不仅不能保护自己的国家,也无法确保自己及其家人的安全,最终成为历史上的一个悲剧性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