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佛教历史中,菩提达摩被尊为禅宗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和修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据敦煌出土文献记载,达摩传下的著作中,《二入四行说》是其真实思想的体现。这部作品简洁明了,不仅反映了达摩对于修行方法的独到见解,也展示了他内心世界的一片宁静。
《楞伽师资记》的〈达摩传〉记载,达摩在昙林记录下自己的言行,并将其编纂成《达摩论》。同时,他也撰写了一部名为《释楞伽要义》的重要著作,这两部作品内容相近,对当时佛教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除了这些主要著作外,还有其他多种关于达摩的文本,如《少室六门集》、《大乘经》、《禅门摄要》,这些文本虽然形式各异,但内容上都围绕着“壁观”法门展开,强调理性与实践相结合,是禅学中的核心概念。
“壁观”的法门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理入”和“行入”。理入指的是理论上的思考,而行入则是实践操作,即通过理论指导实践来达到修养心性的目的。这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方法,被认为是禅学最具特色的之一。
随着时间推移,对于达摩师承线索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些文献将其追溯至印度迦叶或般若多罗,一些则认为他在中国建立了一脉相承的传统。在历史文献中,最为广泛接受的是由神秀主张的一系谱,即自菩提达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直至六祖慧能这一系列大师构成的一个连续线条,这一系统成为后世尊称的大乘宗派。
关于菩提达 摩个人生活方面,我们了解到他的弟子包括慧可、道育(或称慧育)、僧副(或称道副)以及昙林等人。其中,慧可和道育是他的早期亲事者,他们共同学习了几年的时间,都深受達 摩影響後來成為中國佛教歷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而達 摩生平里还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比如面壁九年,在洛阳城南端建寺弘扬佛法,以及断臂立雪等,其中面壁九年更是一段传奇,其具体地点被确定为嵩山少林寺附近的一个天然石洞。在这个洞穴里,達 摩用坚定的意志力坐到了墙角,从而达到一种超越尘世烦恼的心灵境界。这座洞穴现在依旧保存完好,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个重要地标,也象征着達 摠坚韧不拔精神及对内心净化追求无尽努力。
总结来说,由於達 模師承背景不明確,所以對於它們傳統認識產生許多爭議,但無論如何,這位開創者留給我們的是一套完整而又獨到的哲學系統,它以「二入四行」為核心,並且將「壁觀」作为實踐方法,以此引領後代弟子走向內省與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