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敦煌出土的《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论》等著作中,传授了他的禅法。这些著作内容大致相同,都围绕着“二入四行”这一禅法展开,其中以“壁观”为中心,强调通过内心的修炼来达到见性成佛。
据净觉《楞伽师资记》的〈达摩传〉所述,达摩的言行被昙林记录并集成一卷名为《达摩论》,而達摩為坐禅众撰《释楞伽要义》一卷,也名為《達摩論》,这两篇文理圆融,当时流行甚广。现在一般作为达摩学说的有《少室六门集》上下二卷,即:〈心经颂〉、〈破相论〉(又名〈观心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 〈血脉论 〉六种。
这些著述中的“二入四行”是指理入和行入,理入是理论思考,而行入是实践,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义。在北凉所译《金刚三昧经》中,“二入”的名称出现,但这里讲的是“觉观”,而不是达磨传出的独特禅法。
后世佛教将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作为达磨禅法的标志,因其直至究明佛心为参禅目的,所以也称之为“佛心宗”。有人因其专以《楞伽经》授人以为参证,因而称它为“楞伽宗”。
关于達磨師承問題,由於資料不足,一些後人便有各種說法。例如,《楞伽师资记》推求那跋陀罗為初祖,菩提達磨為第二代,而後世則主張自達磨至慧能六代是一脈相承。而智炬 《宝林传》(801年)記載了印度傳統的一個線條,由迦葉傳至師子比丘為二十四世,再經婆舍斯多、不如蜜多、大般若多羅等人傳至達磨,此說成為南唐泉州静·筠二人所輯 《祖堂集》(952年),以及永明延寿 《宗镜录》(957年),道原 《景德传灯录》(1004年),契嵩 《传法正宗记》(1061年)等書所依用的正统说。
此外,还有一些关于達磨个人生活和修炼方法的故事,如「一苇渡江」、「面壁九年」、「断臂立雪」、「只履西归」,这些美丽动人的故事都表彰了后人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