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勉谈中国通史100集探讨我国传统农业在社会中的特点

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中,都视农业为“国脉民天”,以农立国,形成了许多具有我国特色的传统农业。其特点大约有七方面。

有一套农业生产技术的指导思想——天(时)、地(地位、地势、地形、土质)、人(力)三者“制宜”的理论。这套理论,《周易》著录较早,称为“三材”或“三才”。《孟子》则称此三者为“天时”、“地利”、“人和”,并认为这三者因素中,“人”的因素尤为突出。跟着,《吕氏春秋》专从耕稼角度也提到:“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同样把“人”放在首位。从此,逐渐形成为我国传统的农家思想主流。

对水土保持的重视:在2600多年前,管仲就非常强调“水土”的重要性。他说:“民之听生,衣与食也,食之所生,水与土也”。这样一种观念,在后来的《吕氏春秋》、《氾胜之书》(汉)、《齐民要术》(后魏)等古籍中都有体现,并且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在田间的耕耘管理工夫方面,我国传统做法是要求充分发挥人力,对土地进行精耕细作。在2000多年的历史里,从不量力的粗放经营转变成集约劳动,这种理念被反复强调,如《氾胜之书》的“趣时、和土、务粪泽”,以及《陈旉农书》的详尽讲述。

着重对粪肥利用:适当调制和施用有机肥料。在连续耕作过程中,不断使用这些方法来维持土地质量,这是确保长期高产的一种策略。这种实践已经持续了至少两千年,可以看得出来,它对于提高作物产量至关重要,而且环境友好。

利用生物防治害虫。这一措施源自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如蚂蚁控制害虫的问题,有记录可以追溯到唐宋时代,而非昧于鸟类(如鸡鸭)、蛙类(如青蛙)等动物帮助控制害虫的事例,则更早些。在我们的记忆中,这些都是过去我们常用的手段,以促进作物健康成长。

农植物品种资源及其选种育种繁殖技术,在我国传统农业上发展相当早。我们发现河姆渡遗址及半坡文化遗址都存储了不同的谷物種子,這表明人们很久以前就开始尝试选择优良品种并通过杂交来改良它们。而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对这一领域了解越来越深入,比如通过诗经中的描述我们知道了如何根据不同季节播植不同的作物,并且了解到了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此外,还有一系列关于育种技术的手段,如筛选芽试验等,也反映出了古代农家的智慧和创新精神。

顺应生态系统的农林牧渔综合性的传统农业——即现在所谓的有机农业。这一体系注重自然循环,使得各个部分相互依赖,同时减少环境污染,使得整个系统能够不断发展。这是我国产业上的一个值得回顾的话题,因为它展示了一条既能满足人类需求,又能保护环境健康的人类活动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