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农业一直被视为“国脉民天”,以农立国,逐渐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农业。这些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七个方面:
天人地思想的指导:我国古代有着“三才”或“三材”的理论,即将农业生产技术的指导思想分为时、地、人的三个方面。在《周易》和《孟子》等古籍中,这一理念得到明确阐述,并强调了“人”因素在其中的重要性。
对水土保持的重视:早在2600多年前,管仲就提出了对水土利用的重要性,他认为水是生命之源,是土地的一部分,而土地则是万物之本原。他还强调了植树造林以及森林保护对于防止洪灾和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
精耕细作与集约劳动:中国传统农业强调充分发挥人力进行精耕细作,不仅要求严格遵守劳动时间,还注重劳动质量,以提高产量并减少资源浪费。这种集约劳动方式已经存在2000多年,是我国农耕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
粪田之宜与有机肥料使用:通过恰当处理废弃物,将其转化成有机肥料用于施于田间,这不仅能促进土壤肥力增益,而且能够增加收成,同时减少环境污染。这一做法已被证实是一种高效且可持续的农业实践。
生物防治害虫:利用自然界中的生物来控制害虫,如蚂蚁、螳螂、蛙等,这些生物可以作为天然捕捉剂来控制害虫,从而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这一方法不仅经济有效,也符合现代环保理念。
农植物品种资源选育与繁殖技术:自远古时代起,我国就开始从事种植工作,对不同作物进行选育和繁殖。例如,《诗经》记载了各种作物及其品种特征,以及如何根据季节选择播种。此外,《尔雅・释草・释木》等文献也详细记录了各类植物及其用途,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人类遗产。
综合性的传统农业——“有机农业”:“山林、薮泽、原陆、淳卤”均需相互适应,加强自然循环,使得生态系统得以不断发展。我国农史上的这一体制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它既关乎食安全,又关乎生态平衡,是我们应该回顾并继承下去的一项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