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起源数据库世界历史年代表图

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并不局限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也具备了文化发祥的条件。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下游和东方沿海一带。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郭沫若

上海中亚书局

1930年

本书是作者写定于1929年。作者在序中指出:对于未来社会的待望逼迫着我们不能不生出清算过往社会的要求,认清楚过往的来程也正好决定我们未来的去向。世界文化史的关于中国方面的记载,正还是一片白纸,恩格斯的《家族私产国家的起源》上没有一句说到中国社会的范围;在这时中国人是应该自己起来,写满这半部世界文化史上的白纸;本书的性质可以说就是恩格斯的《家族私产国家的起源》的续篇,研究方法便是以他为响导,而于他所知道了的是美洲红种人的情况,他未曾提及的一字就有了我中华民族的情况。这一点,在将来对历史学界会有极大的影响。

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一个前期阶段

梁思永

第5——15页

本文回顾了龙山文化发现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并列出了研究这一文化时期存在的问题。从龙山文化的地理分布、主要遗迹以及陶器、蚌器、石器等物品入手,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一时期的人类活动与生活方式。本文还探讨了龙山文化与后续商周时代之间可能存在的一些联系点,比如两者间共同使用某些技术或仪式。此外,本文还提到了随着考古技术和理论知识不断进步,对于更准确地确定龙山文化年代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李济认为“讨论早期历史应自新石器始”,因为所有伟大文明都是基于先前的接触发展起来。在他的看法里,“安阳殷墟表明商族拥有熟练铸造青铜技术独立发展文字系统以及复杂有效军事组织,这体现了一种高度成熟的事物,同时表现出高水平经济生活丰富装饰艺术精湛且具有高度分化与神权崇拜”。并认为商族之所以能建立这样的帝国,其基础深植于甚早史前时期稻米农业及其附着子民群体之上,因此其经济基础即为典型东亚农耕村落而非西亚牧业氏族邦联形式。

我国奴隶制国家形成前夕社会经济形态

石兴邦

第2——8页

本篇文章详细分析了“龙山”、“齐家”两个时期父系氏族社会经济生活状况,并试图揭示当时人类生产力如何促进家庭劳动变革,以及这种变化导致哪些新的阶级结构出现。文章强调,当这些原始农耕社区逐渐扩张并变得更加稳定,它们开始能够支持更复杂的小规模政治单位,这直接影响到人们信仰观念及埋葬制度等方面。

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继续探索

张光直著 张长寿译

第一部分概述了27年的考古成就,为进一步探索我们的远景提供新的视角。在旧石器晚期,我们已经见证人类技能水平提高至足够利用野生植物作为食物来源。而早期农民由于种植块茎作物而兴旺起来,从而形成独特类型的人类活动。这三大地区—南方块茎种植者居住区、北方粟黍种植者居住区以及黄河下游淮河和长江下游平坦低洼冲积平原—展现出的不同发展路径最终汇聚成一个具有特色的本土产品,是环境与人民相互作用产生的情境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至少三个地区—河南 山东 和 长江 中下游 —- 都已经有一定的发展程度和一定程度 的社会分化”,这是进入一个更加高层次 文明准备好的基 础状态。此刻,可以看得很清楚,一旦这些早先宗教信仰得到更多确认,就能创造一种全新的日常实践,使得整个宗教传统得以保持其独有的精神身份,那么就在那个瞬间,大约是在公元前2000年的某个时间点内,每个人都意识到了他们正在经历一次巨大的改变,他们从属于一个庞大的网络,但他们仍然被自己的小团体所包围,他们需要保护自己的安全感,同时他们必须遵循一些基本规则,以维持社群秩序。

重新估价 中国 古代 文 明

李学勤

第1——8页

作者指出建国以来多年间考古工作取得巨大成果,为重新评估我们的古代悠久背景提供了解释。本篇通过几个例子展示如何将考古学推向更深层次,将它融入整合研究框架中,其中包括对青铜工业城市规划文字记录等因素进行分析,以及对近现代学术思想趋势进行反思。本章节结尾提出,以往对于我们的过去理解显著偏低,有必要重新审视它们,因为许多遗址现在才被发现或重解读,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向过去真相的大门,让我们站在这个跨越千年的十字路口,不仅要庆祝那些伟大的发现,还要勇敢地面对那些挑战性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自身根基深处认识到的觉悟提升,从而开启我们前往未知领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