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年前,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并进行无条件投降。这场惨烈的侵略战争持续了15年,但在《终战诏书》中,却没有提及“投降”一词。这种留有心眼的做法,使得今天日本仍然能够将这一天称为“终战日”。然而,无论是日本人还是愤怒的亚洲人民,都明白存在一个未被超越的界限。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注意到,德国企业家和金融家的履历中,对于战争时期都毫不隐瞒,而日本人的履历却从1937年到1945年之间保持空白,就好像这段时间不存在一样。尽管这个时间段确实存在,比如现在有三个内阁成员参拜靖国神社,而首相安倍晋三则向该神社捐赠了玉串料。
每当这一天来临,日本都会举行大规模纪念活动,这通常会受到亚洲其他国家的批评。在《菊与刀》中,鲁思·本尼迪克特探讨了这一点:在耻感文化驱动下,即使公开认错或忏悔,也无法解脱,只要行为未被曝光就不必懊丧。
与德国不同,即使南京大屠杀中的30万平民至今仍未得到正义,那些强行掳走并强迫其参加劳工的人们也没有得到任何补偿或道歉。理解这些,是理解过去60多年的这一天、日本所作所为。
麦克阿瑟决定让日本军官保留佩剑,因为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时,格兰特将军对战败的罗伯特李以此相待。但哈尔西上将认为:“那是因为格兰特的对手是一群绅士。”最终,将日军军官佩剑没收。让那些心中永远有刀的人佩戴真正剑片刻,其危险性是不言而喻的事实。此外,不给他们佩剑,他们依旧寻找武器。一方面,我们看到自卫队成立60周年后解禁集体自卫权;另一方面,每次远洋航海前,他们会身着集体参拜靖国神社服装,“自卫”的心情昭然若揭。不管如何用“菊”掩盖,刀尖难以遮挡。
今年7月,在澳洲寻找朋友的是安倍晋三,他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献花致敬阵亡者。他说,这些愿意牺牲生命的人才造就了今日日本。而这些冲锋陷阵、热爱祖国之士正是历史面前的障碍,他们缺乏佩剑资格,更别提今日靖国神社参拜者的资格。不过,现在担任首相和右翼政客们依旧努力歌颂战争。
明年即将迎来70周年纪念,如果再无诚心悔过,那真是古稀之年已久矣。如果希望等待不会又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话,那真是令人遗憾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