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传统中,地藏王菩萨是一位具有深远愿望和坚定誓言的菩萨。他以“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而得名,因其对众生无尽慈悲心和救赎之志被尊称为大愿地藏菩萨。作为汉传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观音、文殊、普贤并列,他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
他的起源与职能演变始于西秦圣坚翻译《佛说罗摩伽经》,首次以“持地藏菩萨”名字出现。随后北凉失名译《大方广十轮经》卷八及北魏菩提流志译《佛名经》卷十二进一步记录了他的存在。在隋朝时期,三藏菩提灯翻译《占察善恶业报经》二卷,将他塑造成一个引导众生至净土的人物。此两部经典中的地藏,其神格与观世音、阿弥陀佛相似,其职能主要集中在人间救苦或引渡至诸佛净土。
唐初的僧人藏川撰抄了《佛说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简称《十王经》),以及武则天时期实叉难陀所翻译的《地藏本愿经》,这标志着他与亡灵修斋求救赎之间联系日益紧密,从此开始了他与地下世界救赎相互关联的地位。
过去因缘中,根据不同版本的地库本愿經記載,曾有多个身分化现,其中包括婆罗门女、小国国王光目女等,以发弘大的誓願成就為一路前往成為法華經說法時聽眾的一員,並且是第一個被稱為「持」者的人物。而後又有更多傳說與故事出現,如娑婆世界示現的大长者子身與释迦牟尼佛同行,一同发下宏伟誓愿,以及成为小国国王时,与邻国友好一同度化众生等。
在地狱道上,他曾以金刚愿力专任救济,而在饿鬼道上,则以宝珠印力;畜生道上,以锡杖印力;修罗道上,以施无畏印力;人间界中,以权巧现化自在力;天界中,则以说法印力。这些不同的化身形象展现了他的无限慈悲和广泛能力,使得每一种生命都可以得到他的帮助。
到现在,在娑婆世界里,他依然继续着自己的使命直到弥勒时代,当弥勒成为释迦牟尼之后,他才会结束自己在地上的工作。但即便如此,在信徒眼中,他仍旧是一个永恒存在的保护者,因为他们相信,只要呼唤他的名字,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能够获得力量和希望。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信徒将他视作一个真正英雄——因为不仅仅是因为他承诺要照亮黑暗,而且因为这个承诺让人们相信,即使面对最绝望的情况,他们也不会孤单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