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简介:一位俄裔美籍作家的文学与生活画卷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年4月22日 - 1977年7月2日),一位在美国创作了著名小说《洛丽塔》的俄裔美籍作家。他不仅以其深邃的散文和细腻的语言风格而闻名于世,也对昆虫学、象棋等领域有所贡献。
纳博科夫最为人称道的作品之一是1955年的《洛丽塔》。这部小说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而且至今仍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在1962年,他又发表了一部英文小说《微暗的火》,展现了他对文字精确度和细节描写的痴迷。
1977年,纳博科夫在瑞士洛桑因严重支气管充血病逝,享壽77岁。他的遗体后被火化并安葬于马萨诸塞州克拉伦斯的一座公墓中。
然而,即便是在他的文学生涯中,他也曾这样自我剖析:“人有三样东西是无法隐瞒的,咳嗽、穷困和爱。” 在他看来,这些都是人类本质不可掩盖的一面。而对于自己来说,“我爱你,我是个怪物,但我爱你。我卑鄙无耻、蛮横残忍……但我爱你。”
他还曾经如此形容自己的青春:“每当我追溯自己的青春年华时,那些日子就像是暴风雪之晨的白色雪花一样,被疾风吹得离我而去。” 这种回忆既带着忧伤,又透露出一种超脱。
在谈及《洛丽塔》中的女主角时,他用了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话:“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怎样都可以,但只要我看她一眼,万般柔情便涌上心头。” 这句话似乎捕捉到了人类对于美好事物即使知道它们可能会随时间消逝,却依然难以割舍的情感。
尽管“我们有争吵,她言语粗鄙,她动不动变颜变色”,但这些都不能阻挡他沉醉于自己选择的人间天堂——一个“天堂”的地方,“布满地狱之火”却仍旧是一片温暖之地。这正如他笔下的那段描述:“尽管这一切都卑劣、危险、根本无望,我仍然沉醉在我的自选天堂里——天堂里的穹空布满地狱之火色的颜色——但仍然是天堂。”
通过这样的文字,我们能够窥见到这个时代的大事件,以及人们如何从这些事件中汲取灵感,或许甚至找到某种意义。納波維克對於歷史與文化抱持著極高敬意,這種態度也反映出了他的創作精神與哲學思考方式。他這樣說過:「歷史是一個巨大的圖書館,在其中,每個人都擁有一個小小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