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打天下时的朱元璋,队伍有两大派别,一是李善长领衔的淮西派,二是刘伯温领衔的浙东派。对于刘伯温,朱元璋的态度是先扬后抑,在打天下时,对刘伯温以老师相待,极尽拉拢之能事,但建国后却翻脸打压。
从士大夫的分类来讲,刘伯温是独士,是个想拥有独立人格的读书人。他与想控制一切的大君是不可能共存的人。在投奔朱元璋那年,即公元1359年11月,他在浙江处州(今丽水)被攻占,这也是他的老家管辖地,被人占了,因此他和另外三个当地名士——叶琛、宋濂、章溢一同到南京见了朱元璋。这四人的场面很是融洽。
《明史》记载了这四人与朱元璋见面的场景。朱元璋对他们毕恭毕敬,不耻下问:“我为天下屈四先生,当今天下纷纷何时定乎?”这种礼贤下士的情形,让名士们被打动。
随后,他们开始为朱元璋运筹帷幄。人们为了增添传奇色彩,将二人的合作加以夸张附会不少神秘故事,如“西湖望云”的故事,说刘伯温早就发现金陵(南京)有“天子气”,所以决心辅助。但总得来说,作用确实不小。
公元1367年11月,朱 元称帝,并且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事件。洪武五年,因谈洋的问题,而遭到了胡惟庸等人的诬陷,最终被迫归隐,只留在朝中担任闲职。他最后因病去世,其死因至今仍然有争议,但无疑的是,他的一生都充满着对自由思想者的残酷镇压和排斥。
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从士大夫身份上看 刘伯温始终保持着一种独立意识,这种意识让他成为一个无法驯服的大臣。而这种独立意识也成为了他的悲剧,因为它与暴君之间形成了不可调和冲突。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在政治上的挣扎还是个人信念上的坚持,都无法逃脱这一宿命般的地位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