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七雄的竞争中,秦国自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后,决定发奋图强。他通过公开招募人才,并且成功吸引了卫国贵族公孙鞅(商鞅)等有才干的人才。商鞅提出了富强国家的策略:重视农业、奖励将士,并提出赏罚分明,以增强朝廷威信。
尽管秦孝公支持商鞅的改革计划,但遭到了国内一些贵族和大臣的激烈反对。为了稳固政权,改革被暂时搁置。两年后,当秦孝公政权更加巩固时,他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让其负责实施改革。
为了赢得百姓的信任,商鞅在都城南门竖立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上面悬赏十两黄金给敢于扛木头到北门的人。这一举措虽遭百姓怀疑,但并无人敢上前挑战。当赏金提高至五十两,也未能动摇人们的心思。
就在这时,一名勇士站出来,将木头搬运到北门,并获得了五十两黄金的一分不少。这则故事迅速传遍整个秦国,证明了左庶长的命令不可忽视。此事之后,商鞅推行了一系列新法令,其中包括以军功评定官职和爵位,以及鼓励农业生产和打击懒惰与贪婪行为。
随着这些变法措施的实施,不仅农业产量增加,还提升了军事实力。最终,在公元前350年, 商鞅进一步推进变革,如废除井田制、开阡陌以及建立县级行政单位,使中央政府更具控制力,并迁都咸阳以便东扩发展。
然而,这些深刻变革也引起了剧烈斗争。一度甚至发生太子犯错而受到惩罚的情况,最终使得各阶层人士都不敢违抗新法。在经历多年的努力下,由于秦国实力的显著增强,它逐渐成为周天子的“方伯”,并受到了中原诸侯们敬仰之外,又迫使魏国割让河西土地并迁都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