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七雄的竞争中,秦国自始至终显得落后于周边诸侯。紧邻的魏国不仅经济实力强大,而且还夺走了秦国宝贵的地盘。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后,他决心振兴国家,首先是通过招揽人才。他下令:“无论是本土之士还是外来客人,只要能帮助我使秦国强盛,便可封官授爵。”
这份号召果然吸引了一批有才华的人物,其中包括卫國贵族公孙鞅(后来的商鞅)。他被迫离开卫國,在秦國獲得接見,並提出自己的改革计划:“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重视农业并奖励将士;为了治理好国家,就必须有赏有罚。当朝廷威信建立起来,一切改革都将顺利进行。”
虽然商鞅的主张深得秦孝公青睐,但面对反对的声音,他的改革方案遭到了搁置。
两年后的政局稳定之后,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并负责推行变法。然而,他意识到老百姓对他的命令持怀疑态度,因此决定以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作为试金石:谁能够把这根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都将获得十两黄金作为奖励。
人们围观、议论纷纷,无人敢于尝试。一名勇者最终挺身而出,将木头扛至北门,并收获了五十两黄金。这次举动迅速传遍整个城市,使得民众相信了商鞅的命令和政策。
随着这一事件影响力的扩散,商鞅更进一步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
废除井田制,将阡陌开垦成田地,使土地市场化。
建立县级行政单位,加强中央集权管理。
迁都咸阳,以便向东方发展。
这些变革激起了激烈的社会矛盾与政治斗争,有些贵族和大臣坚决反对。而在一次太子的法律错误发生时,即便是皇室成员也不例外——其师傅因违法受罚,这一严格执行法律精神极大地巩固了新制度。
经过十年的努力和不断完善,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也加强了军事力量,最终使得周天子赠送祭肉并尊称其为“方伯”,其他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表示祝贺。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地区,并迁都至大梁。